“秋风起,蟹脚痒。”正到了品尝海鲜的最好时候。餐馆里的海鲜价格让不少老百姓望而却步,因此很多人转战海鲜批发市场去选购便宜实惠的海鲜。种类多,价格低,自己做既干净又实惠,这是不少人去海鲜市场购买海鲜的初衷。但个别商家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的行为,让消费者的“海鲜大餐”吃得并不舒心。为此,《生命时报》记者兵分三路对北京海鲜市场进行调查。
7两秤竟成行业“潜规则”
10月26日上午,北京南四环京深海鲜批发市场。这里是北京地区最大的鲜活水产品集散地,拥有近千家海鲜批发零售摊位。刚进大厅,记者就成为了各摊主争相拉拢的对象。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记者准备以20元每斤的价格买些鲜海白虾。摊主迅速从水中捞出一把虾,重重地扔在店铺里的电子秤上,显示价格为25元,1斤2两。
“18元1斤。”另一个卖皮皮虾的摊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边说边从池子中捞起一只活虾向记者展示。“为什么别的摊位才8元1斤?”记者有些疑惑。摊主神秘地表示:“他们卖的都是死虾,就表面几只活的,蒙人呢,我这个保证都是活的。”摊主的话让记者放下了警惕心,以25元的价格买了1斤3两皮皮虾。记者刚买完,旁边一位好心人马上提醒,:“里面猫腻不少!你回去自己称称就知道了。”
从批发市场回来,记者将海白虾倒出,“意外”地发现袋中有不少水。一称,原本1斤2两的海白虾净重不到9两,价格缩水7元。而另一袋商贩声称“保证新鲜”的皮皮虾也无一例外全部死亡。记者担心是因为回程时间长造成的,但经过有挑选经验的人士判断,皮皮虾的死亡时间绝对超过了两个小时。看来很有可能遭遇了“调包”。
10月26日下午,北京北三环京港水产品商城。听闻记者想买几只蟹,一位摊主热情地迎了上来,向记者推销起50元1斤的公蟹,说一个能达到3.5两。看到张牙舞爪的蟹,记者根本无法自己挑选,摊主拿起3只蟹迅速放到已经生锈的秤盘里,并用绳子捆上,说“蒸的时候方便”。绑好的蟹被装进一个蓝色塑料袋上了秤,1斤半,75元。“不再来点活虾?”摊主指着活蹦乱跳的虾对记者说。看到虾比较新鲜,记者要了1斤,25元。交钱时,记者索要小票,摊主却说:“我们这儿都没有小票,有问题直接回来找我。”
走出海鲜城,记者买了个小弹簧秤,当场称了一下活蟹,连袋子才1斤多一点,返回市场找摊主时,她已经不再承认。后来记者重新称了所有海鲜。原本1斤半的蟹,净重只有9两半(489克),袋子1两多(57克),绳子差不多1两(40克)。记者花掉75元,其中48.9元是蟹,5.7元买了袋子,4元买了绳子,剩下的16.4元不知去向。1斤“活”虾净重只有8两,其中4两都是死了比较久的虾,不知何时被调包。
10月27日下午,北京市东郊市场。记者走进一个售卖海鲜的摊点,表示想买一些鲜活的海虾和螃蟹。摊主指着其中一个缸说:“拿这种吧,27元1斤,保证个个都是活的。”记者说明自己想买1斤后,摊主用漏网在缸里使劲一捞,将虾倒进一个巨大的黑塑料袋。“这是1斤8两,就来这么多吧。”记者反复表示1斤足够,摊主不情愿地用手从袋中捞出一些。螃蟹的价格是50元1斤,记者选了4只,1斤4两。当记者质疑螃蟹的重量时,摊主表示,新鲜的螃蟹肉多,看起来不大但分量够。随后记者又来到售卖贝类的摊味,摊主向记者保证,扇贝、蛏子“绝对都是活的,有死的早都挑出去了。”
回家后,记者打开袋子一看,基本上只有一半虾是活的。拿掉胶袋并倒掉袋中的水,原本1斤(500克)的虾,少了将近1/4。此后,记者又对买来的其他海鲜进行称量。1斤4两的螃蟹只有1斤,这还算上了草绳。号称1斤2两的芒果贝只有9两,“2斤重”的扇贝不到1斤半,1斤半的蛏子大约为1斤1两,平均比购买时的分量少了25%左右。
记者盘算了此次暗访购买的所有海鲜,发现缺斤少两的情况普遍存在,平均1斤海鲜能少3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