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贵就干什么,超市猪肉贵可以去养猪!”昨日,省统计局副局长、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叶青(微博)教授,作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魅力人文”讲座,他鼓励现场三千多名学子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毕业后勤奋创业。(11月4日武汉晚报)
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挑肥拣瘦,有业不就,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求职创业的通病。叶青的此番言论对大学生改变择业观念与坚定创业信心无疑是打了一针鸡血。但要让大学生们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叶青的建议还过于感性化,有的地方甚至不靠谱。大学生“养猪创业”这一模式必须跨过三道坎。
第一是社会择业观,最关键的是父母对孩子择业观的影响力。大学生如愿以偿地进入职场,往往是父母炫耀的资本。某些父母自己混得不行,就指望在孩子身上找回感觉,发誓要“下辈子比孩子”。按照时下的“市场行情”,第一位的是考成“高人”——成为一名旱涝保收、光宗耀祖的公务员。其次是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再次是成为企业“白骨精”,不比权势比年薪。本来“望子成龙”的观念就根深蒂固,再遭遇当下“拼爹游戏”的潜规则,如果这块短板不加长,孩子要创业,父母却说不,创业的木桶很难去提水。
第二是规避市场风险,赤手空拳的大学生创业需要呵护。大学生创业真的伤不起,他们中有不少人撞了南墙之后很少能东山再起。大学生创业的基点在于创新,而创新就会有风险。政府不仅要资金、信贷和税收方面给予扶上马,还要引入保护独创性与公平竞争的机制,宽容失败,不能动辄念“紧箍咒”。更重要的是,要在市场预测方面提供准确妥贴的咨询服务。比如,前段时间全国性猪肉上涨,其原因就是去年此时猪肉价格最低,养殖数量减少,引发猪肉价格上升,故称之谓“猪周期” 的猪肉贵现象。如果听了叶青的话,大学生创业都跑去养猪,猪养多了,就会出现另一种“猪周期”——肉价大跌,猪贱伤“创”。因此,给大学生创业支招,光有热情不够,还得崇尚理性,讲求科学,瞅准市场。
第三是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网上流行“新人生三大悲剧”,即“学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干了一个不喜欢工作;跟了一个不喜欢的人。” 说“悲剧”有点夸张,但对专业不感冒,工作很乏味,确实是个问题。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中确有不少是追梦人,人们在感叹大学生创业传奇之时,很少想到他舍弃所学专业的成本。如果既能让大学生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而不是将告别专业的快感当作一种零起点创业的壮烈,这无论对教育资源,还是对社会成本来说,都是非常经济的事。因而,大学专业设置如何与社会需求对接;如何让学生有更多更适合自我的学业选择,教育氛围如何成为创业者的启蒙,等等,都是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考题。叶青引用乔布斯的话“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更值得高校教育者的认真反思与积极应对。
作者:梁江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