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1月13日电(记者 夏毅)今年年初以来,中国企业在全球跨国并购的舞台上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1年,随着西方国家债务危机的进一步蔓延,根据普华永道9月公布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共发生境外并购交易107宗,并购总额仍达170亿元,并购交易量较去年同比增长14%,创半年度新记录。
那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完美时刻”到了吗?此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众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有国际并购专家也认为现在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的完美时刻。
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合理的时机对国外互补企业进行并购,已成为一种值得借鉴的制造业成长模式,是当前制造业突围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及行业整合成为并购交易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产业转移的加剧也滋生了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机会。据普华永道预计,接下来半年的交易量仍能保持如此强劲的势头继续增长,中国企业的境外并购交易活动将在2011年创下新的记录。
沃特(中国)财务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志浩曾用“perfect timing”来形容现在的投资机会。他表示,这次并购潮不是区域性的,而是全球化经济下的产业转移与整合。
“当前欧美债务危机带来新一轮经济动荡,他们的企业都在寻找并购出让的机会,所以我们的机会非常好,也许正是抄底的时候。”面对机遇,在浙商传媒董事长朱仁华看来,中国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国际化、转型升级,离不开到国际上去并购。
在近日发布的2011中国民营企业境外并购十大案例中,浙商抢占6席。业内人士认为,该榜单从一个侧面记录了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成长轨迹。
“全球制造看中国,中国制造看浙江。”辜胜阻表示,以浙江温州为例,目前,制造业面临着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目前制造业走出困境的关键,“这样的环境下,制造业要突围,再创新的辉煌,很重要的就是国际并购。”
辜胜阻指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并购成功的关键要素。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案例极少,问题在于整合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弥合文化差异和协同增效上。“首先是资产整合,其次是人才、品牌的整合,而最难的是文化整合。”据了解,很多企业并购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文化的整合。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其企业的海外并购量上升至全球额比重的8.2%,但仍然较小。辜胜阻说,企业要成功海外拓展,首先是要分类拓展,趋利避害。在上述十大成功案例中,有的是寻求资源,有的是获取技术,有的是得到国际的品牌,还有的是根据自己的规模、实力、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海外投资。
“我认为要看时机,根据企业自身和并购的方向,找到双方的互补性,才能取得一定的优势。不是一定要为并购而并购。”2010年,宁波慈星集团成功收购世界第三大电脑横机制造商——瑞士事坦格集团,其董事长孙平范表示,通过并购,非常重要的是获取了目标企业的技术和品牌优势。
毕马威欧洲会计事务所国际部总监王炜了全程参与了今年宁波均胜集团并购德国普瑞公司的过程,他表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欧洲多元社会‘总体上是认可’的,而且资本运用的能力、资源整合的能力正逐步增强。”
商务部外国投资研究部主任马宇指出,目前单从规模上讲,中国是对外投资大国,但绝大部分是异地投资,并购投资仅占43%,但在国际的跨国投资里面,80%以上是并购投资,异地投资很少。
他认为企业在国际并购路上的资源整合之道在于三点,一是目标要清晰、定位要准确;二是因地制宜的资源整合模式;三是本土化运作,即融入当地的文化、法律法规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