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一系列财税政策开始实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0月31日发布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幅度。修订后的细则从11月1日起施行。
此外,财政部还公布,自2011年1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继续执行至2013年12月31日。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王勇认为,这些减税措施,对小微型企业来说是一个实质性利好。接下来,还可以考虑适度降低个人所得税以及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税率。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也表示,我国经济保持适度增长不能再走简单放松银根或者大规模投资的路子。“现在要做的首先是减税,这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其次是反垄断,使更多投资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目前很多民间资金找不到投资出路,容易产生离开实体经济的倾向。”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产业也正在加快发展步伐。前不久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明确了加大文化产业财政补助和税收减免的扶持措施。
部分地方调控显成效 质量提升结构优化
纵观全国,本轮重实体经济、重发展质量、重结构优化的调整思路,不仅在中央层面的决策部署中有明显体现,而且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前三季度北京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排名全国倒数第一。不过,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对此并不担忧,他说:“这一数据与上半年持平,宏观警情指数仍处于正常的绿灯区域,符合调控预期。”
“虽然北京经济增速放缓,但可喜的是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主动调控能力在不断提升。”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特别是北京对房市、车市的调控力度在全国来说都是最大的,这对北京既是挑战和压力,也是加快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数据显示,严厉的调控政策虽然使北京的房地产、汽车等领域表现低迷,但投向产业和实体领域的资金增长加快。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9%和11%,医药、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高端行业增长15%以上。
在上海,其经济增速今年也明显回落。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周波说,这既是传统增长模式积累矛盾的反映,也是主动调整转型过程的伴随现象,“可以判断,上海已率先进入了经济转型调整期”。
数据同样显示,正是在结构调整中,“上海制造”向高端跃升。新能源成倍增长,云计算、物联网、节能环保等领域上半年产值增幅均超20%;工业能耗、水耗及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都处于全国较好水平。
专家表示,正是基于部分地方调控取得的可喜成果,我们更应该坚定调结构、提质量的政策方向。中国经济学会理事刘满平认为,此次决策部门将“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重心放在结构性减税上,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增加民众收入,促进消费;放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上,搞活实体经济。这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决不能有所动摇。(《半月谈》2011年第22期,记者 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