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快感”之后涉险幸存
2002年、2003年投资过热后,国家收紧宏观调控,德隆系因资金链断裂轰然坍塌,复星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2002年、2003年正是固定资产投资热时期,复星也是享受到这种“投资快感”的企业之一。从2001年年底到2003年,复星集团及子公司、关联公司在钢铁、地产、零售、医药、金融等多个产业领域进行了一轮密集性投资。
复星在那三年的投资包括:2001年收购豫园商城13.3%国有股权(2.34亿元);2002年投资建龙(3.52亿元)、进一步收购豫园商城6.8%股权(1.19亿元)、投资德邦证券(5.01亿元);2003年投资宁波建龙钢铁(8.25亿元)、合资成立南钢联(16.5亿元)、投资国药控股(5.03亿元)等。
及至2004年,复星集团属下已经有复星医药、南钢股份、豫园商城,以及在香港上市的复地集团四家上市公司,并间接参股多家公司,一个投资控股集团的格局初具形状。
在那几年里,飞速扩张的民营集团不止复星一家,包括德隆系、科龙系、托普系、斯威特系、鸿仪系、朝华系民企群雄并起,有些比复星声势更旺。但随后却是纷纷崩盘,屹立至今的复星算是硕果仅存。
2004年民企的冬天不是一夕降临的,曾有“中国最大民营企业”之称的德隆系一夜崩盘,也将复星推上了风口浪尖。
因国家忽然收紧宏观调控,德隆系因资金链断裂轰然坍塌,当年出问题的还有农凯系、科龙系等,这些企业均曾在资本市场上纵横一时。同样作为民营资本运作高手的郭广昌也成为众矢之的。复星频频被用来与德隆系作比较。
复星此时做了三件事。“第一、外界怀疑我们的竞争力,我们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来做了一份竞争力报告;第二、外界担心我们资金链和资产状况,我们就请国际会计事务所安永做了一份全面系统的审计;第三、我们把公司情况和利益相关者做了充分的、透明的沟通,和银行、和政府、和社会各界。”汪群斌说。
安永的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复星集团总资产达到331.3亿元,负债总额228.17亿元,集团资产负债率为68.88%。复星公开承诺当年将资产负债率降低到60%。
账本的公开有助于外界对复星重拾信心,而稳健的投资风格又一次助其渡过难关:资料显示,整个2004年,复星集团从银行及其他财务机构那里借贷的现金净额仅为8.01亿元,相比2005年、2006年这个数字复苏为37.65亿元和39.21亿元,2004年的借贷净额透露了当年复星处境的艰难。所幸当年复星钢铁、房地产、医药三大主业保持了成长与盈利,盈利额分别达10.71亿、5.15亿和2.19亿元。
复星有惊无险,顺利过关。
及时上市融资还债
2007年7月复星国际香港上市,融资128亿港元,公司融得资金将有40%被拿去还债。
在2004年后的两年里,复星收缩战线,并紧锣密鼓谋求整体上市。
梁信军坦承,2004年宏观调控事件,尤其是德隆事件是直接促使复星日后整体上市的诱因。
2007年7月复星国际香港上市,融资128亿港元,是港交所当年第三大IPO。当天复星国际总市值超过646亿港元,郭广昌持股市值近300亿港元。
复星的整体上市又一次“十分及时”,因为就在2006年,复星出现经营现金流量赤字7.26亿元。复星国际亦表示,融得资金将有40%被拿去还债。
这次IPO,复星出售20%的股本换回宝贵的现金,满足了各业务板块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
复星对自己的定位也悄然转化,最初通过多元化产业投资,复星由“制药大王”到“地产巨擘”再到“钢铁大亨”,成为中国企业多元化投资的代表;但从这一年开始,复星开始向投资集团发展,郭广昌提出了新的业务方向战略投资与金融服务,更好地与基金、资本结合投资产业。
当年复星集团成立了第一个集团直属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复星创富,开始了股权投资+产业投资的方式。随着私募股权投资越做越大,复星创富、复星创业、复星谱润等团队构成了庞大的私募股权平台,甚至出现了争夺同一个项目的数个投资团队都同属复星系的现象。而郭广昌对“自家人抢生意”一事并不在意,他用“郭氏赛马”理论解决这一问题好马是靠赛出来的。
2009年,复星又走得更远了些,开始尝试资产管理,当年11月复星旗下的复地景业成功募集了5.5亿房地产投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