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快”不如“跑得稳”
那么一年来中国经济到底表现如何?据权威统计部门分析,三季度之后中国经济“软着陆”的走势渐趋明朗,我国GDP年增速基本保持在9%上下,投资增幅25%左右,社会零售总额增幅17%左右,进出口增幅15%左右,“偏快”走向“趋稳”的形势基本确定。
其实,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很早以前就表示,对中国经济而言,“跑得快”不如“跑得稳”,经济增速适当回落,并保持在可控范围内,本身就是中国经济主动调整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多数分析人士的共识是,长期看,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大,因为中国经济城市化率远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口结构也正处于消费旺盛阶段,加之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和后劲很强,总体来看,中国“内需”的潜力是巨大的。
崇泉也公开表示,即便2012年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可能影响中国进出口增长,但“实事求是地讲,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外贸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高。德国是60%,日本是33%,中国20%左右。”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是,“短期悲观、长期乐观”,“短期过剩、长期不足”。
“拿城市化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在人均四五千美元的时候只有1/3的真实城市人口,在剔除掉2.5亿农民工后,目前中国的城市人口就只有4.5亿。而若把中国的城市化率提升到85%这样一个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相称的程度,中国就会新增8亿城市人口,几乎是目前的两倍。”
他表示,“可以试想一下,在4.5亿城市人口的时候,用净出口比重衡量的中国产品净剩余,最高峰时也只有不到9%,如果城市人口是目前的3倍,中国不仅不会过剩,还会严重不足。”
王建也不同意某些“唱空”论者的说法,把中国与美国做比较,认为中国房价大幅度下跌会导致中国经济“崩盘”。他认为这种比较并不合适。据统计,到2010年年末中国的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只有7.4万亿元,只占年末全部贷款余额的15%,而美国仅次级房贷就已接近美国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0%,全部房地产贷款则超过全部贷款额的一半。
另外,到去年年末个人按揭贷款是4.8万亿元,占房地产贷款总额的65%。而中国的房贷是最优质的银行资产,有数据显示,中国全部贷款的违约率在6%~7%,而房屋按揭贷款的违约率只有2.5%。即使违约率提升一倍,也只会使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数百亿元。
最重要的是,房地产在中国经济总产出中的比重远低于美国。2008年房地产在美国经济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是12.5%,在中国则只占5%。“这说明,中国的房地产业即使出了较大问题,也不会像美国那样,引起全局性的大震动。”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成员余永定最近也撰文称,中国房价的下跌不可能演变成崩盘,因为“在投机性需求从市场中挤出后,住房真实需求依然强劲。只要房价下跌到可承受水平,买房者就会进入市场,此时房价就会见底。”
他认为,房地产调控正是要改变中国这个“人均收入不到5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却将资源集中在钢筋水泥上”的错误,长期看“是利大于弊的”。
显然,中国经济的短期回落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看能否经过这样的调整,同时实现内部结构的改变,进而能“换挡”前进。
王建认为,中国经济的关键点是,“从体制上看,是分配差距拉大所导致的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从发展上看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严重不足,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过于巨大。”
他说,中国经济应该集中精力来解决“从外需转向内需”,内需要解决“从投资需求转向消费需求”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最紧迫的工作是,“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加快城市化”。
“看空者”应该提防“踏空”
中国经济的主动调整,也许给了国际投机家“借势操盘”的理由,不过这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显然不足为惧。中国经济实现开放并与世界接轨以来,“崩溃论”的打压和“泡沫论”的棒杀,从未影响中国经济按照既定的规律向上增长的大趋势。
张茉楠认为,人民币汇率近期的急速下跌确实与跨境资本流出有关。一方面,原来沉淀于房地产市场的热钱,在中国政府坚定的房地产调控,主动挤出房地产泡沫面前开始退潮。从长期来看,奢侈需求、投资需求等非基本住房需求必定受到限制,国家近期几度对巩固调控成果政策立场的表态,也意味着对房地产市场非理性上涨的决心不动摇,这将大大压缩跨境资本在中国房地产市场逐利的空间。
而另一方面,一直靠低价格补贴全球化红利的中国,正在走上一条“要素价值重估”的调整之路。中国以其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和较好的产业配套体系,变成全球的“价值洼地”。然而,中国推进工资收入分配、资源价格等一系列制度性的改革,也意味着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的开始。
她认为,由资本套利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空间减少了,恰恰可能使得长期积累的全球经济失衡和利益分配不均衡,出现明显的改善。
当然,这种经济的“理性分析”无法阻止国际金融机构利用“非理性”的投机心理和“刻意制造的恐慌”,在金融市场中进行赌博。
“中国股市的非理性回调,很大程度上是受这种广为散播的‘看空’论影响,而与实体经济的基本面表现没有太大关系了。”一位证券分析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财经评论人士何志成认为,有软肋就会被攻击,但这不足为惧。“做空”中国经济的包括两类人:一是从战略上做空中国,从中长期迟滞中国经济的发展,防止中国借力欧债、美债危机而迅速地崛起;二是战术上做空中国,比如一些金融巨鳄。某些国际投行利用中国国内对“保增长”的争论,暗地里怂恿核心客户,认为中国紧缩政策会导致经济减速,并同时在内地和海外市场布置做空中国的头寸。
而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客观经济基础决定了宏观政策的“预调”和“微调”空间都很大,在需要的时候,立即激活中国经济内生的强大动力并不困难。
其实,有关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的“空炮”早在今年年初就一阵阵响起。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努里埃尔·鲁比尼预测,中国经济将会遭遇一场类似于1990年代东亚危机一样,由过度投资所导致的长时间停滞。据称,鲁比尼曾在2005年和2009年两度预警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
不过,反对他的声音同样此起彼伏。除了著名的“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提出过不同意见,芝加哥制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方绍伟还公开撰文称,西方有些经济学家总是制造“中国经济年年崩溃的预测笑话”,那是因为他们并不懂得中国经济增长的秘密,抓不到关键问题,而只是习惯于隔靴搔痒。
他说:“做空中国经济不是问题,踏空中国经济才是问题。唱空中国经济的西方投机家之所以哀鸿遍野,很可能是在踏空中国经济之后苦于解套无策。被套者只能继续唱空,这里没有真理,只有利益,所以被套者只是在企图制造真理罢了。”记者 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