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实业老板们的心脏经受考验的一年:“用工荒”、“钱荒”、地下钱庄、民间借贷风波、“跑路潮”……实体经济难做、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警觉之声也屡屡从媒体传来,自从PMI指数跌至“枯荣线”(50%)以下之后,政府“救市”的用意也愈发明显,中国的实体经济无疑正面临2008年经济海啸之后的又一次考验。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让中国经济稳稳当当地小步快跑过转型时代。
解读2012年发展实体经济政策看点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牢牢把握”四个字掷地有声,引人深思。中央为何在这时提出发展实体经济?如何营造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未来将出台哪些针对性的扶持措施?
工信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实体经济主要指农业、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等领域。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部分实体经济受到冲击,不少资本转向民间借贷、房地产等市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虚拟经济火爆,实体经济艰难”的局面。
做实业艰难,有着很现实的原因。“订单大幅下滑,成本却不断上升,钱越来越不好赚了。这种形势再维持个半年,真不知该怎么办。”浙江平湖市久盛制衣厂老板周灵健说。
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资金成本增加三个直接原因导致实体经济出现微利局面,而订单减少,出口萎缩,企业税负较重等,也是制约实体经济生存的主要因素。
“越是形势复杂,越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说,“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还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牢牢把握实体经济坚实基础,是在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功经验、正确把脉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基础上提出的。
“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调结构、促增长,要抑制投机,鼓励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发挥实体经济支撑作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依靠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迅速崛起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随着各种资源约束和成本的上升,如何继续保持在世界制造业的优势地位成为新的挑战。“如果不重视实体经济发展,这种优势很容易失去。我们正处于工业化过渡期,必须脚踏实地往前走。”浙江省嘉兴市港区管委会主任石云良表示。
牢牢把握实体经济坚实基础,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尤为关键。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了分类指导、有扶有控。
事实上,为改变部分企业融资困局,当前宏观政策已经开始预调微调,灵活调控。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准备金率在过去两年来连续12次上调后的首次下调,向市场传递货币政策微调预调的明确信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这些信号表明,未来一段时间信贷投放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利好的。”向晓梅说。
她认为,明年我国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不会改变,但总体会比今年有所宽松。银行在信贷投放方面会对小企业贷款适度支持,以此来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同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拓展服务渠道等,也将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助其解决实际困难。
“明年我国将更多从减税这个环节来扶持企业,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刺激企业生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开拓能力。”向晓梅说。
她建议,要继续落实好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形成国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中长期预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牢牢把握实体经济坚实基础,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长久之策。
“当前真正的问题在于产业链的低端,迫切需要靠转型和升级释放更大增长空间。”石云良说。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工信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干部大会上表示,要在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抓住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两个重要环节,扎实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苗圩表示,未来将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全力以赴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新华网,记者 张辛欣 刘菊花 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