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隐忧显现
不过,随着东部沿海蓝色经济的“躁动”,不少问题也逐渐暴露。
“海洋经济必须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郁鸿胜认为,海洋污染让欧美不少国家吃尽苦头,中国发展海洋经济不能一味开发,重走他国的老路。
不少专家也频频质疑目前出台的海洋经济项目存在粗放式增长特征突出,海洋产业同构、布局趋同和低质化等问题。“这便要求几大区域施行联动合作。以长三角为例,苏浙沪海洋经济的开发可以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相配合。”徐长乐透露,上海谋划和舟山合作成立“特别合作区”,“这是两大国家级战略区域的强强合作,共荣共进,是比较积极的态度”。
产业结构雷同也有科技含量不高的因素在里面。“上海海洋产业还存在着科研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徐长乐介绍,“比如海洋科技人才,上海相对数量较多,但事实上,海洋专业人才占全市科技人才比例远低于大连、青岛等市;此外,上海海洋科技人才学历较低,以本专科为主,缺乏高精尖领域的积累。”受此影响,大量项目资金投入后,转化的产值却不尽如人意。“比如海洋制药产业,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然而相关的生物制药,上海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他表示,这说明上海需要加强相关人才储备及结构调整。
事实上,人才问题并非只有上海才有。以上面提及的青岛为例,据报道,青岛的一万多名海洋科技工作者,其中大多数是从事国家公益性的海洋调查研究,真正投身海洋产业的比例并不大。而在国内现存的海洋人才中,从事基础性研究和研究海洋生物的人约占80%,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宏观海洋经济战略研究的人则更少。(《国际金融报》记者 陈偲 李柯达)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