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30亿大军浩浩荡荡 农民工归家心切一票难求(3)
记者:
百来斤?
邱海明:
是平的(路),上坡路不行,但是(身体)不好就挑不起了。
解说:
爷爷发病时就得让奶奶去挑水,63岁的奶奶一次挑两个小桶,60斤,赶上农忙,老人就有些吃不消了。
邱海明:
这个坝子晒谷子不行,我们两个背到楼上去晒。
记者:
你(患病)背得起吗?
邱海明:
老婆婆背,晚上怕下雨又背下来,第二天又背上去。
记者:
每天背。
邱海明:
是啊。
解说:
赶上奶奶风湿疼痛,别说上楼晒谷子,就连迈一步台阶都很困难,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愿意打电话告诉儿子。
邱海明:
我要替他们着想,他要还账,他有一家人要生活,我强行要钱不好,他们还是苦,他在外打工就不苦啊。
倪映才:
我们两个就自己疗养(治病),不能给后人(晚辈)拖账,跟后人(晚辈)赖着。
解说:
为了给儿女减轻负担,两个老人自己种田,一年能有一千斤左右的收成,除掉自己的口粮,剩下的六七百斤粮食和家里喂的十来只鸡鸭能卖点钱补贴家用。
记者:
你还是想他们回来?
邱海明:
哪天不想哦,想不到。打电话说我过年就回来,过年了给我说回家不了。不要问我了。
解说:
六年,邱茂一家都没能在年关回来和老人团聚,尽管对于儿子一家能否回家过年存有疑虑,但老人还是给孙子、孙女准备了他们最喜欢吃的花生和蔬菜。
倪映才:
他说回来,我就摘点白菜,摘些花菜,他们要吃牛皮菜,不然我们两个种不了这么多。
主持人:
一对身体还算不上特别好的老两口,都已经60多岁,空巢在家。其实空巢家庭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袭击了目前的中国。不要说在农村里大量出现这样的空巢家庭,在城市里现在由于孩子出去上学,相当多的40多岁夫妇的家庭里就已经变成了空巢家庭。
去年新华社记者刘杰在陕西拍了一组照片,在农村他用凳子比喻每一个家庭当中出外打工、工作或者是求学的人,我们来看看这是一组非常触目惊心的画面。在这张照片上摆了六个凳子,这张照片上四个凳子,这张照片上六个凳子,这张照片一个,男主人公出去了,这张照片我都数不过来,十几个凳子,他们都在外面打工。最后能够看到这一系列的照片下来,难怪人们非常形象地称之为,现在中国的农村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三八”指的是女性,“六一”指的是孩子,“九九”指的是老人。
接下来我们就连线一下,采访过老两口的记者郑波,郑波,你好。
郑波:
岩松,你好。
主持人:
在当地,你了解了没有?像老两口这样的空巢家庭在农村里多不多?
郑波:
这个问题我在采访的过程当中也涉及到了,三个字——比较多。比较多的是拿小邱所在的集中村来说的,当地给我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全村总人口是1598人,外出打工532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是526人,也就是接近1/3。集中村,在当地是一个劳务输出比较典型的村子,所以这1/3的比例,确实也是比较大的。
还有一个信息想跟很多在外务工的人员,也包括小邱一家人分享,当你们在外务工的时候,其实在西部的各个城市、各个农村都有这样相应的一些政策,比如说像每年春节都会去慰问老党员,因为小邱爷爷当过村支书,也是村里的老党员,送点米、面、油生活必需品,可能东西不多,但是他能感受到政府在惦记着他们,当然还有很多帮助的方式,来关心他们。
主持人:
起码让他们不那么孤独。但是当这个比例已经到了这么高的地步,而且是三个字“比较多”的时候,很多孩子是否也都会向小邱那样,一下可能好几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不能回家过年,那么留守在家的人又怎么办?
郑波:
留守在家的人一方面是靠自己一定的劳动能力,来种植水稻、柑橘这样的低级作物,就像采访的集中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通过种植也能增加一定的收入,当然村里在外打工也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像小邱家,小邱的爸爸妈妈每年给爷爷奶奶要寄两千多块钱,大概就是每个月两百多块钱,我之前问过,小邱的爷爷奶奶每个月的生活费和药费可能在400块左右,中间的差距怎么办?我也了解了,实际上他们每年就通过种植水稻,包括养一些鸡、鸭,最后算下来大概一年有两千块钱,基本上算下来这个差距就补上了。
记者:就补平了,基本上也剩不下什么钱了。
郑波:
基本上能维持一个正常生活。
主持人:
经常不能回家过年,在情感上其实也有很大的落差,非常感谢郑波。
因此我们就急切地盼望,再过几十个小时,那一家四口能够赶紧回到爷爷奶奶身边。但是我们更加关心的是,对,这的确是目前中国农村,包括整个中国目前的一个现状。接下来这个家庭会有什么新的选择吗?
记者:
这是不是邱茂?
邱海明:
茂茂,他在修车。
记者:
是不是他?
邱海明:
修车的就是。
记者:
长变了没有?
邱海明:
是变的多了,去的时候才多大个娃儿。
解说:
当年的小孩子如今已经成长为20岁的小伙子,在广州,邱茂在汽修店修车,7岁的妹妹邱南在上学,而邱茂的父母给建筑工地制作水泥围栏,打工挣钱,像这样一根围栏,制作完成能赚六块钱,夫妻俩一天下来大概能完成30根。
虽然远隔千山万水,离开多年,但对家的牵挂却一刻未停。在即将踏上回家路的时候,他们也在打算着将来,其中之一就是要把女儿小邱南送回四川老家读书,不再带回广东。
邱远东:
这边上学主要是我们早送晚接很不方便。 她(孩子)和两个老人在家里也没那么无聊吗。这个就是说没办法,当然我知道孩子在身边比较好一点,但是家里老人你要体谅他,没有一个小孩,他(老人)也是很麻烦的。 至少他(老人)看着她,唱啊、跳啊、笑啊、哭啊、闹啊,心里也会高兴一点。
解说:
除了要把邱南送回老家上学,父亲邱远东还打算给老父母打上一口水井。
邱远东:
天旱,回去给我老爸打一口井,他以前不相信地下水的,喜欢天然的水井。现在他相信,今年天干大旱,我那个水井从来没有干过的,现在全部干掉了,要担水吃了,他知道比较辛苦。
解说:
说到回家之后,邱茂也有一些自己的打算,他想在老家开个摩托车、汽车修理店。
记者:
你们一家人聊过吗?这个问题。
邱远东:
聊过啦,但是我们家里始终不如外面,经济水平跟不上,还有思想不一样的。比如说修车七七八八的,你跟他讲你(这样修)不行的,他说可以的,你马马虎虎帮我搞一下。你想你搞修理的,你今天搞了,明天不行、后天,他来找你是不是?在我们家里,搞那个修理是很麻烦的事情。
记者:
那对于你来说,你到底是想回去开个汽修店还是在这里开汽修店?
邱茂:
那要看看环境如何,店铺的铺组,人际关系这些地方。
邱远东:
现在就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我的意思是想让他在外面搞一个修理店的,我投资都不怕,但是他一个人要在这边(广州)搞修理店,肯定我们父母要在身边。但我们在他身边,我家里老爹老妈又没有人在身边,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
记者:
邱茂,你什么意见?
邱茂:
我是想回去看看,看看环境如何,我们那边市场怎么样我都不知道,因为我太久没回去了。
记者:
其实在潜意识里你是希望?
邱茂:
希望回家了,在外面漂泊哪里好受呢。
主持人:
所以春运绝不只是春运的问题,春运也绝不只是铁路部门的问题,把春运的难题都压在铁路部门上根本扛不住,是此时此刻中国的一个现状。
难怪专栏作家魏英杰会说,春运难问题在火车站以外,年年春运年年拥挤,这证明城市化进程步履蹒跚,也表明造成城乡割裂制度的因素没有清除,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并非割舍不下故土,也不愿意像候鸟那样来回迁徙。如果能一切都解决得更好,恐怕我们春运的压力才会真正变小。这期待着中国有更大的进步,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