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健全消费税制度 实施结构性减税
报告摘登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实施结构性减税;健全消费税制度;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边听边议
闫冰竹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银行董事长
税收增幅仍高于居民收入增幅
5年来,已累计提交45个政协提案的“高产委员”全国政协委员闫冰竹今年再次向政协提案组递交了10个提案,内容不仅有他长期关注的中小企业中小银行的发展问题,而且涉及多个社会热点问题。
记者:当前关于积极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是怎样的?
闫冰竹:当前内需增速下降,外需不确定性加大,通胀处于回落态势,经济增速呈现放缓的态势。在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的指导方针下,2012年央行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重心逐步从控物价转向稳增长,政策框架仍是稳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2012年采取更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加强。而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促进经济转型,增强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是应对总需求收缩、提高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
记者:中央提出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您认为可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
闫冰竹:中央提出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拉动内需的重要政策,除了对于消费领域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外,我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1、稳步快速地开展“营改增”的改革进程。目前服务业缴纳的营业税中存在重复征收的问题,加大了企业负担。由营业税向增值税改革可以减少重复征税。2、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对于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可以体现在税率的直接降低上,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小企业整体经营成本的方方面面着手。
记者:国内消费税税率、增值税和营业税基本税率是否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闫冰竹:2011年我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同比增长22.6%。同时,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税收增幅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从藏富于民,由外生性增长向内需性增长调整的角度看,税率仍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边听边访
赵锡军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税改的原则是为大多数人服务
转变发展模式
财税体制改革提了很长时间,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涉及到。2012年,财政政策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相吻合的,目的是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消费、投资、出口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以往是通过大量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现在是要更多地倚重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那么怎么样来实现这一点?税收政策就需要起一定作用。首先,扩大消费要有消费能力。从税收政策的角度来说,鼓励消费的措施,就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去年居民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有一定的变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不可能一下子到位,实行综合所得税。这是与居民收入、消费相关的税收政策的考虑。
其次是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投资的抑制,税收方面有一些限制政策。同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则有一些鼓励性税制政策,涉及到7个产业的领域。
第三是进出口方面,使国际收支更加平衡,我个人认为一些惠及大众的商品进口税率会进一步下调。
防止税负转嫁
中国税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亟须结构上的改革,在此基础上的减税才有意义。这种结构性的不合理,有人用“宏观税负”和“税收负担痛苦指数”来形容。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按照一些媒体的“税收负担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国的“痛苦指数”仅次于美国,这是有争议的地方。
其中原因之一是一直以来,营业税等流转税向最终的消费者转移,影响消费的积极性。因此结构性减税的一个方面,不是税率本身的调整,而是税制的调整,个人所得税向综合所得税发展,防止税负的转嫁。把间接税征收改为直接税的征收办法,不让税负“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具体而言,个人认为利息税可以考虑做一些调整,从存款的角度来讲,可以增加居民收入。
惠及更多百姓
有人说进口商品的奢侈品关税高,但你需要考虑这是大宗的消费品,还是只占人口非常少的消费品?税率和税制调整的原则应该能够惠及广大老百姓,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税收的减免惠及的人越少,调整就越没有意义。
税收具有两重责任,一是一种调节经济的手段,鼓励或者限制不同领域的发展。一种是调节收入水平,使得收入水平更加公平。如果税收调整只是为高收入人群服务,广大老百姓没有享受到,那么意义就不大。
税收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为政府获得财政收入,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税负水平。有些国家的税收负担也很高,但财政支出用来补贴居民的费用,社会保障很好。但如果税负很高,社会保障又没有跟上,税负结构就不合理。所以结构性减税要和现在的发展和生活的水平更加适应。
本报记者 丁文亚
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