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让“中国制造”扬眉吐气 上海先进制造业崛起

2012年03月26日 09:3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上海的陆域向东走到尽头,内扼扬子江、外眺太平洋的所在,就是临港——它雄踞东海之滨,与杭州湾为邻,江水与海水相激,形成数十平方公里的滩涂,状如水滴。这里,曾是上海最穷、最低洼的地方,被百姓们随口叫了个“泥城镇”。如今,从泥潭里一跃而起的临港产业区,已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制造”的新高地。

  8年时间,56平方公里,引进176个高端装备制造项目,临港产业区2011年实现产值456亿元,2015年将实现产值1200亿元,拉动整个临港地区产值达5000亿元——这组看似醒目的数字,并不足以涵盖临港产业区的意义。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调研时一语道破:“临港地区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我们要看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速度开发,加大力度推进,使临港的开发建设成为提振发展信心的亮点。”

  为了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布局,推出包括临港地区在内的六大重点开发区域。临港,正在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业区。曾经是“中国制造”高地、让全国人民都心仪“上海货”的沪上,正从临港出发,向着太平洋微笑着递出一张“中国制造”新名片,重塑“中国制造”的崭新形象。

  定位于高端制造、极端制造、自主制造

  每一幢厂房里都有一个“最”

  在很多产业,中国制造显得“多”而不“精”、“大”而不“强”、“广”而不“高”,甚至成了“廉价商品”的代名词。

  例如中国是造船大国,却不是造船强国。像造船的关键件,如船用发动机、发动机曲轴等还受制于人,中国造船企业常常出现“船等机,机等轴”的情况。

  临港让这一切大有改观。中船集团和上海电气先后在临港生产出世界最大的缸径980毫米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以及与之匹配的980船用曲轴,中国造船企业的谈判及定价、交货期等话语权迅速加重。

  长800米、高42米,这就是中船三井公司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发动机的生产车间,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发动机智能生产车间。总装台处,一个三层楼高、重1200余吨的庞然大物赫然眼前。“这还不是我们生产的最大的柴油机。”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叶强说,这里曾批量生产了15台功率达6.2万马力、980毫米缸径的国内最大柴油机,填补了我国大型柴油机的空白,扭转了一直受制于人的局面。

  上海电气船用曲轴有限公司,生产的是低速大功率船用柴油发动机最重要的配件——曲轴。这是国内第一个曲轴生产企业。以前,这种曲轴基本由日、韩两个造船大国生产。如今,上海电气船用曲轴公司几乎能生产所有机型柴油机的曲轴,彻底打破国际垄断。更可喜的是,由于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曲轴自重由40吨降为25吨,成本及价格大幅降低,性能与质量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临港产业区参观,常觉“看不够”、“长见识”。临港已形成“6+1”个基地:“6”即汽车整车及动力总成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工程机械以及大飞机装备基地;“1”则是其他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厂房里,几乎每一幢都有着一个“最”:

  ——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3.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世界第一根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

  ——国产大飞机核心、国内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等;

  ——全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二代改进型核电百万千瓦级蒸汽发生器,第一套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尚玉英称,临港坚持高端制造、极端制造、自主制造不动摇,要填补我国在事关国计民生与核心利益领域关键技术、关键装备上的空白,实现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努力打破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

  这样的目标正逐一实现。

  核电装备原来很多是国外制造,临港改变了这一切。随着临港核电二期项目的投产,核电设备将形成年产10套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6套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5台核电主泵、32台(套)二三级泵、6套常规岛半速汽轮发电机组的制造能力,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

  还有海洋工程装备。临港已具备年产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2座半潜式钻井平台、50多个船用上层模块的能力,其中半潜式平台是双井架、全智能钻井,作业深度可达海面以下3000米。

  目前,临港集聚了中国最短缺、最核心的装备制造产业项目,正着力改变中国制造的低端形象。

  体现国家战略、上海优势、国际竞争力

  技术上不是国际先进“谢绝进门”

  临港产业区是浦东开发开放之后,上海继续东扩的代表作。

  浦东航空港、洋山深水港相继布局于浦东沿海,临港产业区该走怎样的道路?

  上海市副市长、临港产业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概括:要坚持创新驱动,完善产业价值链,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努力提升开发区能级,争取把临港产业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开发区。

  “我们对产业的方向与定位是逐步明晰的: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发展导向。”上海临港集团董事长、总裁刘家平说,“国家战略就是国家需求,上海优势指的则是上海的制造业基础。”

  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方向是先进制造业,而重大装备制造是上海工业的传统。因此,临港选择了国家最迫切需求的高端装备业作为主攻方向。

  国际竞争力发展导向,成为临港选择入区企业的一个前提。刘家平说:“我们的原则是,宁缺毋滥,如果技术上不是国际先进,进入基本免谈。”

  而事关国家战略,涉及高端、极端、自主装备制造的项目,上海都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甚至不惜举全市之力。

  高端装备制造,离不开国际合作。临港积极和世界一流的制造业集团合作,组建以我为主的合资企业,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并实现再创新。如中船三井公司便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日本三井造船株式会社共同投资组建,注册资本7.06亿元,中方控股。

  临港产业区也向国内企业敞开大门。应对城市化建设过程工程机械的需求,临港利用临海优势,积极培育工程机械制造基地。至今,全国三大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三一重工、徐工、中联重工都已进入。临港迅速成为亚洲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

  2011年,三一重机挖掘机市场占有率14%,为世界第一位,彻底打破了国外品牌长期占据第一位的局面。另外,正在建设中的三一机密机床项目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高端智能机床工厂。“曾经,我们是模仿者、追赶者,现在,我们已加入世界引领者的行列。”三一重机一位员工自豪地说。

  上海电气临港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伟是第一批进入临港产业区的拓荒者。他认为,“临港高端产业的快速崛起,不仅是技术领先,还在于生产方式的先进”。

  上海电气在临港布局了9个项目企业,涉及船用曲轴、核发电装备、燃气轮机等,均以50年不落后的标准规划。“700吨行车一架,公司的起重能力就已世界领先,因为这个独一无二的能力,超特大重的订单哗哗地就来了。”张庆伟感叹地说。

  做到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

  “到临港的人才,让他们来了就不想走”

  “重大项目要坚持能快则快”,这是上海市领导在不同场合着力强调的一句话。而要有底气让中国制造快速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有良好的创业环境,更要有第一流的人才。

  一年前,映瑞光电厂址还是一片草地。“我都不敢相信,这里能成为LED制造基地?”让美国华尔街归来的总裁张文意外的是,映瑞光电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创造了同类工厂建设的最快速度。50伏高压LED芯片等高端产品也已研制成功。

  “这一年,看着从无到有的工厂兴起,产品推向市场,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更让张文欣喜的是,三年间公司还将集聚5000名海内外才俊。

  为了提升临港产业区的吸引力,产业区的工作重点已开始由围绕项目转,转向围绕人才转,立志打造临港人才特区。

  兴建公租住房,是产业区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产业区与周边四个镇建立了分城区,合资组建公司。产业区与分城区规划了66万平方米的公租房,首期25万平方米已经动工。有了这些公租房,企业员工每月只要支付几百元就可住得很舒适,十年后,还可以视情况作为奖励让员工购买,并给予产权。

  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产城融合模式”正在形成。站在规划图前,浦东临港新城管委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任顾晓鸣充满激情:“服务洋山深水港、临港产业区,不能等人才来了才建设,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营造最宜居的、最生态的生活环境。要让来临港工作的人来了就不想走。”

  临港的产城融合,加速了城乡融合。至去年底,四个镇动迁安置房投入92.33亿元,安置户数19688户;投入动迁、社保等资金共47.44亿元。临港产业区累计实现失地农民再就业52000人次;当地居民储蓄从2003年的6.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70多亿元。从泥城考出去的大学生,现在也陆续回到临港就业。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最近指出,“临港开发建设关键是转型。要牢牢坚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产城融合‘五位一体’的方针。”他的指示很具体,“当前要聚焦交通、公共租赁房建设等年度目标任务和项目重点,把政策用足,把对策想清,抓紧解决碰到的困难,寻找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找准突破口的临港,东海之滨的“一滴水”,正折射出“中国制造”的新曙光……(记者 刘建林 谢卫群 孙小静)

【编辑:李建宗】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