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达沃斯论坛:只有创新才能延续制造业优势(图)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12日 10:39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9月11日,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开幕,与会嘉宾围绕诸多议题展开讨论。图为在一场互动式会议上,与会嘉宾探讨了欧债危机现状、走势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以来,受外需市场疲软、内需市场不旺的影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发展困难明显加大。在发达国家掀起再工业化浪潮以及一些新兴经济体低成本压力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引人关注。

  在11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下一个制造业前沿”和“重塑中国的制造业”等分论坛上,嘉宾们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加快向高端模式转型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只有从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入手,中国制造业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

  转向高端模式成共识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目前,中国钢铁、汽车、彩电、冰箱、微波炉、手机、玩具等200多种产品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制造业产出在全球的比例已经超过20%。但面对当前国内外新的经济形势,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是继续在低端领域加强成本优势,还是加快转向高端模式呢?

  底特律全球产业公司执行董事克里曼说,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工厂”,关键因素是依托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起来。这种发展模式让中国在资源环境等方面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现在,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业模式在未来5年到10年仍然有竞争力,但更多的企业家认为,中国制造业未来成功的基础肯定不再是低成本优势,而是以一流人才为依托的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优势,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必须尽快转向高端。

  “有些跨国企业选择把生产车间从中国沿海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这表明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逐渐减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帝斯曼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谢白曼说,随着能源、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中国制造业引以为豪的低成本优势终将消失。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正在重新审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启动了再工业化进程。它们在许多领域都掌握着先进技术,中国如果无法加快技术创新,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全面丧失竞争力。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说,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中国制造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惟一的出路就是要走制造业高端化的道路。中国制造业不仅应该积极研发和生产高端的产品,更应该努力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抢占高端环节。

  中国制造如何走向高端

  “中国制造业要努力做到既保持低端优势不丢,又实现向高端转化。”雷诺—日产联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说,每个经济体的制造业发展都是从低成本开始的。以低成本为依托的低端制造业仍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应轻易放弃。

  “的确,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源优势还比较明显,制造业仍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中国制造业在转型过程中不要立刻放弃低端,也不必着急转向高端,而要寻找最佳平衡点。”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说。

  陆克文认为,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是全球性的,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肯定会受到全球人力资源、科技进步变化的影响。当低成本优势明显的时候,中国制造业可以被动地应对外部挑战,而当成本优势丧失时则需更主动地以科技创新来回应。

  陆克文说,中国的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民营企业受困于资金等因素,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总体上偏少,应尽快研究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徐和谊说,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危机,既源于缺乏科技支撑,也源于缺乏品牌创造。因此中国制造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尽快确立企业的中长期品牌发展战略,不光为客户提供产品,还要为客户提供服务和良好的客户体验。此外,在做好本土市场的基础上,还要从企业实际出发,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制造业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制造业也许无法做到在5年到10年内完全转向高端,但从机制上看制造业的转型并没有太多障碍。中国制造业需要耐心和毅力,承受住转型中的阵痛,才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巩固优势地位。”谢白曼说。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