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国经济仍可保持8%的增长速度20年
林毅夫:8%还能保持20年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32年,这已经成为了世界奇迹。在未来,中国经济仍可保持8%的增长速度20年。”
在9月11日举行的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会议上,世界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总裁林毅夫否认了外界对中国经济不可持续增长的判断,在他看来,中国目前经济指标下降,增长率下降的原因在于目前出口市场疲软,出口量减少,此外,上一轮4万亿已经到达尾声,投资需求不足也造成了经济增速放缓。
林毅夫认为,8%的增长速度并不是一个数字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如果想要追赶高收入国家,没有高速的增长是不可能的。”“目前中国的阶段就像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在1967年,中国台湾1975年,韩国在1977年的情况。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同这‘四小龙’类似,而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长期的快速增长。”
林毅夫表示,摆脱世界经济危机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投入。这一观点再次阐述了其此前倡导的“全球马歇尔计划”。为了扫除金融危机给全世界带来的阴影,林毅夫建议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外汇储备大国今后5年内拿出2万亿美元,主要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等“瓶颈”项目,以带动全球经济复苏。“货币宽松政策已经是发达国家的选择,但这些政策对于投资没有太大作用,风险又高,我们可以采取更新的方式。”
在此次论坛中,林毅夫再次强调“全球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将刺激需求,有利于创造收入,保持就业,为高增长奠定基础。而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潜力,其自身也能恢复增长。
“当然,不是说基础设施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林毅夫说,如果需求下降就需要刺激政策的出台,需要创造收入、保持就业,并为未来的高增长保持基础。从中国的发展阶段来看,投资需求在拉动经济方面,依然发挥作用。
林毅夫认为,中国可以考虑再来一轮财政支出,而非信贷支出。“中国的基础设施在过去30年有很大的改善,但在城市间仍需要。这些都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出,可以保持优势,可以避免副作用。”林毅夫同时指出,基础设施投资的效果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看出来,比如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对于高速公路也进行大规模投资,当时饱受质疑,但是现在高速公路早已经是拥挤不堪了。
此外,在货币政策方面,林毅夫认为,虽然投资需要资金,但不一定要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引起某些投机活动,对经济不利。” 本报特派记者 袁源 《 国际金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