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城镇化扩大消费的潜力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实现城镇化与消费增长的联动,更好地发挥城镇化扩大消费的作用,将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城镇化与消费增长存在着非常紧密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转移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其消费能力;城镇化可以通过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明显改善城乡消费环境,促进消费需求扩大。另一方面,城镇人口、财力、资源聚集和消费规模扩大,能够刺激城镇经济增长和发展繁荣,为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创造条件。此外,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影响城镇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发展,消费文化的形成发展影响城镇特色的形成。
目前,我国城镇化带动消费增长的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城镇化与消费增长存在脱节现象。首先,不少城镇规模快速扩张、人口集聚,而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公共服务跟不上,导致资源压力增大、环境质量下降、公共产品短缺,影响了消费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其次,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合理分享城镇化成果,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再加上住房消费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过大,不利于消费扩大和升级。再次,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因而对消费的带动作用也大打折扣。
进一步发挥城镇化扩大消费的作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兼顾公平与效率,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功能分区、交通通讯等各方面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都应以满足城乡居民的需要为目的和动力,尽量避免和消除城市病。推进城镇化,不仅应强调效率,而且应注重公平,努力实现新老市民融合、城乡一体发展。城镇发展应与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为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创造良好环境。
在城镇化过程中形成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让农民更多分享城镇化红利,不断提高农民和进城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积极促进城镇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注重解决城镇公共消费问题,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消费环境;探索实施生态型、集约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形成城镇发展与居民消费的良性互动;研究解决对城镇化产生瓶颈效应的住房消费、汽车消费等问题。
衡量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应考虑消费因素。城镇化规模和速度应与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居民消费能力相适应,不应盲目过度发展大城市。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衡量标准应包括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水平等,还应包括消费环境的改善程度、公共消费品的供给水平、消费文明的提高程度以及城乡消费协调程度等。 胡若痴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