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抗战老兵家客厅的“抗战胜利日”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抗战老兵尤广才3日在北京家中电视机前,和着阅兵直播节目中的节奏高唱。当《在太行山上》旋律响起时,尤广才失声痛哭、泪流满面。
“今天,是我96岁生日,曾经的战友,一个都不剩了。”尤广才说。
出生于1919年9月3日的尤广才,是黄埔军校16期学员,1938年在南昆明参军,后在国民革命军新6军50师任连长,曾赴缅甸作战。
3日清晨6点55分,记者走进尤广才的家,他已起身,正在书桌前读报。女儿杜恒说,父亲每天伏案约7小时,读报、看书、写作,爱看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回忆录《血鉴》2011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上午8点03分,尤广才打开电视机,看阅兵直播节目。节目中谈到拼刺刀是“先拨后刺”时,尤广才频频点头,记忆将他带回了战火岁月。
他说,作为连长,自己在战斗中,调集一个排又一个排,去和敌人正面拼刺刀。说到这里,老人拉起衣服,露出作战负伤的疤痕。
分列式开始时,尤广才抓起拐棍儿、站起身,想要在屋里走一走正步。“国家历史命运都在年轻人身上。我由衷地希望,在习主席带领下,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他说。
在尤广才家的挂历上,有一张1945年9月9日的老照片,照片记录的是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南京中央军校礼堂内举行。老照片中,有位穿着长皮靴的军人,是南京投降仪式当天在礼堂执行任务的赵振英。
今年98岁的赵振英是黄埔军校14期学员,现居北京。1945年9月9日,赵振英任营长的中国驻印军第14师40团1营,是受降仪式的警卫营。
长期参与关爱抗战老兵公益活动的志愿者薛刚说,他曾跟赵老提起,在70年后的9月,带他回到南京的那个礼堂,还原他70年前的站位。“但赵老的身体不允许了。”薛刚遗憾地说。
赵振英的家在西长安街附近。在北京健在的抗战老兵中,他住得离阅兵地点最近。
2012年1月,志愿者赖子入户为赵振英录制“口述抗战”。今年9月3日,在赵老家拍摄的赖子说,三年多前,他可以连讲五小时抗战过往,如今,客厅里的赵振英,因年岁已高常常思维恍惚。
“抗战胜利纪念日的阅兵,离赵老家最近,但胜利的记忆,却离他已很远。”赖子说。
上午10点,阅兵开始。国共两党的抗战老兵共同乘坐敞篷车接受检阅。“滇缅战场”主题的敞篷车两侧浮雕的“战车兵”原型,是籍贯广东梅州、定居北京的抗战老兵卢少忱。
他是国民革命军新1军30师战车营的翻译,1943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弃笔从戎,入缅作战。
“爸爸,您看,车上的浮雕,原型是您。您一直等待的今天,我们陪您一起看。”卢少忱的儿子、女儿、孙女,抱着他的遗像,坐在自家的沙发上。
今年,得知抗战胜利70周年将举行盛大阅兵时,卢少忱便盼着在家中收看阅兵直播。他也是个足球迷,一直还盼着去工体看场北京国安的球赛。
不幸的是,7月15日,卢少忱去世,享年93岁。卢少忱的儿子说,父亲的遗嘱很简单:儿女自行解决财产,全家爱党、爱国、爱人民。
3日晚,卢少忱的儿子把父亲的遗像,再次放在客厅的沙发上。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比赛,中国男足对阵中国香港队。他关了灯,电视屏幕的绿茵场,映在卢少忱的遗像上。
荣光巅,云霄间;容颜变,岁月迁。老兵不死,只是时过境迁。(记者倪元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