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中东欧“领导人大趴”为何定址苏州?

2015年11月25日 09:10 来源:国是星期三 参与互动 

  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24日在苏州举行。李克强专机当日凌晨抵达苏州,在这里他要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共同商讨中国与该地区未来3—5年的发展规划,这也是今年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头戏。

 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 中新社发 刘震 摄

  公开消息显示,此次中东欧领导人将分别到访苏州、上海、北京。而领导人会晤的地点选择在地级市苏州而不是直辖市京沪,可谓“用心良苦”。

  领导人会晤为何定址苏州?

  当然,这一选择也并不意外,各方此前已做足预热:

  去年,应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邀请,中东欧16国22家主流媒体47名记者曾赴苏州参观,参观地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和面向中东欧出口的苏州金龙海格客车公司。官方称,记者团来访是“落实李克强总理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于2013年在罗马尼亚共同发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的一项具体举措”。

  2013年,第四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也曾在苏州市举办。波兰民左联、波兰人民党、捷克社民党、罗马尼亚社民党、自由党、匈牙利青民盟、阿尔巴尼亚社会运动党等中东欧国家政党均派代表参加。政党高层论坛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政治交流的固定机制,也是增进中国与中东欧地区关系的“润滑剂”。

  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 中新社发 刘震 摄

  “国是星期三”(微信号:WednesdayNews)认为,此次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定址于苏州,原因有三:

  其一,由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建成的苏州工业园区堪称中国对外园区合作的典范,在经营与引进外资方面已具有超过20年的经验。而园区合作虽是《布加勒斯特纲要》中存在的内容,但目前却鲜有项目动工。借由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访问苏州,官方或有意推动此项合作。

  其二,江苏是 “一带一路”的重点区域,“第二欧亚大陆桥”便是从江苏出发。在“一带一路”的起始区域召开本次领导人会晤,想必也会突出“一带一路”话题的重要性。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本身就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匈牙利今年6月已签署“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备忘录,从成都至波兰的蓉欧国际快速铁路也已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物流大动脉”。按照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经济室主任陈新的说法,“如果说‘一带一路’是腾飞的巨龙,中东欧合作就是其中的翅膀”。

  其三,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除了保持在政治、经济关系上的平稳发展外,两地人文交流也有明显的特点。

  实际上,很多中东欧国家都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波兰就诞生过肖邦这样伟大的艺术家。苏州则是中国江南水乡的代表城市,园林、苏绣以及评弹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今年7月,中东欧地区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访华考察团还特意到访过苏州评弹学校。可见,将领导人会晤定址于苏州,也是两个多元文化之地的一次对接。

  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将有怎样的成果?

  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

  根据官方消息,此次李克强与16国领导人着重讨论如何加强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农业质检、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会晤后将发表《“16+1合作”中期规划》和《苏州纲要》两份成果文件。

  自中国—中东欧国家首次领导人会晤以来,中国同中东欧16国贸易额显著增长,2014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进出口贸易额由2010年的439亿美元增至602亿美元,增长37%。目前,《布加勒斯特纲要》确立的38项合作领域,已有超过80%的项目付诸实施。

  陈新对“国是星期三”(微信号:WednesdayNews)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目前已取得了不少进展,领域基本已经全面铺开,此次领导人会晤或将在总结过去合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未来三至五年的发展规划,让之前达成的合作意向进一步落实。

  当然,会晤也将解决一些重点问题,例如合作基金。此前,中国曾决定设立100亿美元的投资合作基金。

  陈新表示,投资合作基金的使用需要政府担保,对于部分中东欧国家来说,这意味着政府债务的提升,由于欧盟对债务占GDP比重有严格要求,致使基金在欧盟国家内落地存在难度。另一方面,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贷款利率上的差别也使得基金的使用率不高。

  据悉,在24日下午举行的中国—中东欧经贸论坛上,这一问题也被纳入讨论范围。此次领导人会晤将提出怎样的解决方案,值得期待。(傅艺明)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