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虚胖”吗?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中新社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 李晓喻)当前中国经济是“强壮”还是“虚胖”?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财新峰会上,这个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目前中国GDP增速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6.7%的中高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位居前列;就业好于预期,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完成全年目标;物价涨幅亦总体温和。
“6.7%的GDP增速代表经济呈现周期性复苏”,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眼下钢铁、煤炭去产能获实质性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历时54个月终于由负转正且涨幅逐渐扩大,“这比2015年经济形势更加积极”。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看来,当前中国经济已相当接近底部。若宏观政策得当,结构性改革继续取得实质进展,“未来一两年内触底是大概率事件。”
但也有与会者认为,亮眼的数据背后,中国经济“体质”仍然虚弱。
一是“阴阳失调”。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直言,当前GDP增速能达到6.7%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直接相关,“不具有可持续性”。此外,国内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部分结构性问题还有所固化。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也警告称,尽管GDP增速保持稳定,但实体经济下滑之势并未完全止住。今年以来工业投资持续低迷,而房地产和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达历史之最,经济“存在过度房地产化和金融化的风险”。他举例说,英美金融增加值占经济增长的比重约7%,而2016年上半年中国高达9.2%。“这不是发达,是虚胖。”
在范剑平看来,如果经济增长在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转向以消费和服务业拉动,“有可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称,当前实体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虚拟经济却在快速成长,“经济状态的改变使得不确定性越来越大。”
二是“气血不足”。新增长点尚未独当一面,传统经济与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如何结合仍在探索中;在美联储12月加息几成定局背景下,人民币贬值压力仍然较大,给经济带来挑战。
虽然对中国经济“强壮”还是“虚胖”的解读,有角度的不同和程度的差异,但在一个问题上与会学者观点最为一致,即切实增强改革执行力刻不容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指出,目前改革的方向和顶层设计都是正确的,应当坚持;具体实施方案也切中时弊,有可行性,“关键在于执行。”
“不改革是中国经济的一大风险”,在徐忠看来,今后应大力打破垄断,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等领域;深化中央与地方财税体制改革,考虑适度提高财政收入比重,使地方政府具备与其职责相匹配的财权与财力,以充分调动其首创精神和改革动力;以强化金融监管为突破口,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纠正现行体制下的行业保护倾向。
刘尚希也认为,应对不确定性需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具体而言,要促进公平竞争,从总量性的财政政策转向积极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减少不利于结构调整和市场公平竞争的财政支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