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开局之年财政收入新跨越 护航经济新发展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财政收入新跨越 护航经济新发展——“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新亮点述评之四
新华社记者申铖、郁琼源
今年前11个月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逼近15万亿元大关,不断迈上新台阶。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2016年财政的诸多举措温暖着你我的心。
积极的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
“放水养鱼”,激发市场活力。回顾2016年,财政政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减税、降费、置换债务,增效加力。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至11月份,四大试点行业营改增减税1105亿元,税负下降14.7%,并实现了全部新增试点行业总体税负只减不增。整体看,1至11月营改增累计减税已达4699亿元。
据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预计,2016年全年营改增减税约5000亿元,其中由于可抵扣进项税增加,原增值税行业和已试点行业减税规模已超过新增试点行业减税规模。
“营改增全面推开,是今年财政运行的最大亮点之一,给企业带来的减税效应已经显现,并有望不断释放。”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
今年以来,一批政府性基金被取消、停征和归并;扩大了相关政府性基金和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一系列减税降费的政策,给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注入了活水。
“今年全国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18万亿元,支持地方稳增长、补短板;扩大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规模,有效地降低了利息成本。同时,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并按规定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财政部部长肖捷29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上说。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地方提供了更多经济发展“弹药”。
财政收支的增减,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独到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全国政协委员张连起认为,通过全面推开营改增等政策可为企业减负松绑,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宽松环境,在培育新动能中涵养宝贵税源,换取持续发展势能。
精准“输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财政运行较为平稳,实属不易。数据显示,前11个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48250亿元,同比增长5.7%,为年初预算的94.3%;财政支出165839亿元,同比增长10.2%。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财政政策在平稳增长的同时,更加积极向重点领域倾斜,为民生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一项项惠民政策体现为一张张财政发力的成绩单——前11个月累计,教育支出增长13.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1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6%。
回顾2016年,财政运行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开足马力:去产能,设立并及时拨付专项奖补资金,大力支持棚户区改造和货币化安置;补短板,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大幅增长,支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同时,深化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并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需要宏观调控政策护航。而稳增长、保民生也需要更多支撑。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将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
财税体制改革向“深水区”迈进
改革之火,点燃经济新引擎。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军,财税体制改革也成为“十三五”的改革重头戏。
回顾“十三五”开局之年,财税体制改革多点突破,砥砺前行。
税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年5月,营改增试点的全面推开,实现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全覆盖,成为重塑我国财税制度的新起点;7月,我国全面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开展水资源费改税试点;12月,环境保护税法获得表决通过,推动“绿色税制”攀向新高度。
作为“最难啃的硬骨头”,央地财政关系改革取得突破。8月,国务院出台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吹响了央地财政关系改革的号角。
此外,预算改革取得更大进展。今年以来,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同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