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共享经济热潮涌现 提升民众获得感
中新社福州7月11日电 题:中国大陆共享经济热潮涌现 提升民众获得感
中新社记者 林春茵
今年7月6日,有着“共享”概念的ofo小黄车刚刚完成逾7亿美元的E轮融资。“三个字母连起来最像一辆自行车”的ofo,已布局全球5个国家超120座城市,投放了超600万辆共享单车。
“ofo最早出现在校园,北大欢迎学生以校园为试验田,即使失败,也是可控的。”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主席、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近日在福州举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两岸论坛上说,“在中国这并不偶然,从校园到政府,对创新的容错度是很高的,中国有最好的创新生态。”
在专家看来,中国对创新的包容性是推动共享经济热潮的关键。而共享经济的兴起,使许许多多创客们迅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典范。
如今,共享经济在中国方兴未艾,包括汽车、电动车、房屋、充电宝、篮球、雨伞,甚至个人技能,越来越多的民生消费迈入共享行列,成为中国内地民众的日常。
福州市民王威的“获得感”非常具体。他每周六固定登录福州市晋安区稻田创业小镇的共享汽车网点,用手机租用电动汽车,返回三环外的贵安新家。王威说,原来回家坐出租需要80元(人民币,下同)车资,现在只需18元,“比公交快,比养车便宜,还不花油钱,又环保又高效。”
共享经济不仅方便了大陆民众的生活,也改变了台胞对大陆的观感。74岁的台湾花莲县卓溪村村民高昌妹,今年7月来到厦门鼓浪屿进行民俗展演,共享出行的便捷就给她留下“非常震撼”的印象,“过去在大陆叫车很难,现在可以用手机‘滴滴’叫车了。”
此外,“共享+”的模式,也使中国的城市面貌越来越温和。在北京,青年创客唐万里创办家庭厨房共享平台,邀请全职妈妈有偿分享拿手菜,让都市白领品味“舌尖上”的乡愁。在福州,由地铁公司和企业推出的共享雨伞,营造出“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城市气质。
然而,有西方媒体质疑,资金过剩及创意缺乏是否会使中国共享经济产生泡沫?
“共享经济火热最主要还是因为技术进步,而不是社会存在多少过剩资本。”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勇认为,中国所拥有的广泛的移动互联网覆盖能力,是美国等其他国家很难达到的,这种后发优势也是共享经济发展的支柱。
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远超中国实体经济的增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
“截止到2月17日,全球的独角兽企业有186家,其中中国有42家,这42家中有15家是共享经济领域,占总数35.7%。”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马忠玉早前在2107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上援引上述数据指出,共享经济正在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聚集地,“未来10年,尤其是在智能制造领域,共享经济将会有一个增长的爆发期。”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加快推进改革进程。7月3日,中国多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就推动政府与民间信用信息无缝对接、细化分享经济不同业态的管理等提出新要求。
“许多用户的痛点将随政策的落实而化解。”多次参与政策草拟征询的小猪短租CEO陈驰认为,这份“世界分享经济史上首份国家级指导文件”,将解决共享经济在中国“成长的烦恼”。(完)
专题:砥砺奋进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