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丽“三季报”夯实2017中国经济“稳”格局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题:亮丽“三季报”夯实2017中国经济“稳”格局
陈炜伟 申铖 杨学嘉
众所瞩目的中国经济“三季报”19日新鲜出炉: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8%,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中国经济用亮丽的“三季报”,进一步夯实了全年稳中向好的格局,更为决胜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韧性明显增强
6.8%!这是中国经济连续第9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区间,“稳”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关键字。三季度经济数据中,宏观指标展现出更强的韧性。
除了经济增速稳,就业成为突出亮点。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0万人;9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3%,创下2012年以来新低。
同时,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温和上涨1.5%,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涨幅达到2.1%,显示在温和通胀下,需求端保持稳健。
此外,国际收支明显改善。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外汇储备连续8个月回升。
“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发展,支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增多,为更好地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邢志宏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实现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没有问题。
中国经济之“稳”也为全球经济注入信心。近期,多个国际机构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看好中国发展前景。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中国经济今明两年增速预期0.1个百分点,这已是该组织今年第四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从三季度数据来看,我国经济优化结构、转换动力初见成效。
首先,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主导作用加强,前三季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从需求结构看,消费贡献更加突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
从投资结构看,前三季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民生领域的投资增长均在20%以上,补短板、调结构、强弱项的特点更加明显。
从区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东北地区出现了企稳态势,区域协同发展效应进一步增强。
其次,经济动能转换加快——
一方面,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个百分点。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增速显著。
另一方面,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9.1%,继续保持强劲增势。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广泛渗透,新服务不断涌现。
再次,发展质量效益提升——
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同比增长7.5%,继续“跑赢”GDP增速,并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前8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6%;前三季度全国一般预算收入增长9.7%,比上年同期加快3.8个百分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说,中国经济稳的格局在巩固,进的走向在延续,好的态势更明显,增长的包容性和获得感增强。
巩固持续向好基础
面对良好发展态势,更需稳不忘忧、好中知难。
从我国发展阶段看,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从近期经济数据看,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速仍然不高,显示民间投资意愿和经济内生动力不足。
“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仍处在结构调整的过关期,持续向好基础尚需进一步巩固。”邢志宏说,下阶段要狠抓政策落实改革落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由于年内经济稳中向好、物价运行整体平稳,预计年内货币政策仍将维持稳健中性的操作基调。未来财政支出应有保有压,在加大力度补短板、惠民生的同时,压缩非重点支出,继续加大对环保和科研等方面的投入。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综合经济战略研究部副主任汪红驹认为,经济稳中向好,宏观经济政策重心要放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通过改革提高长期潜在产出。要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化解经济潜在风险,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何立峰说,下一步将着力完善宏观调控,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到深化,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