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环绕的乌镇:“互联网+”再现文物前世今生
中新网杭州11月7日电(童笑雨)当唐代仕女从画卷中走出翩翩起舞,当东汉陶俑三五成团蹦跳说唱……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中华文明”专题展览上,通过现代科技的力量,文物不仅“活”了起来,观众还能一窥其前世今生。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重要的配套活动,11月6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和浙江大学承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专题展览在浙江乌镇开幕。浙江大学国家文物局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重点科研基地高级工程师王勇超于11月7日接受采访时直言,参展作品已从实体中脱离而出,是用互联网思维重塑的永不消逝的文物。
互联网时代下,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是文保人思考的方向。2016年,随着《“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一股将互联网与文化深度结合的热潮随之掀起。由浙江大学牵头的团队就是其中的“弄潮儿”。
据王勇超介绍,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丰富成果。
活动现场,随着画轴的舒展,一名身着红色唐装的簪花侍女便从画卷上跳了下来,舒眉展手间,画上的仕女都“活”了起来,从翩翩起舞到时装走秀,为在场观众呈现了一出视听盛宴。
通过分层影像虚拟幻影叠加技术制作出全息剧幕,让观众与“活”起来的文物一同感受中华文明的演变与发展是该片制作的初衷。王勇超说:“我们希望通过服饰、体育、灯火、舞乐的演变,让观众与文物‘对话’,了解文物前世今生,从而感悟古人造物的匠心和历史的沧桑变迁。”
以古人之规矩,开时代之生面。让观众与文物交流,是展览的一大亮点,但在更多的场合,让文物所蕴藏的历史入脑入心,才是文物“活”下去的动力之源。
本次展览也通过科技手段,让观众了解文物的历史,通过数字化手段完成的宁波报国寺数字模型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运用高精度模型分层渲染技术搭建了由20块玻璃组成的展台,完成了报国寺的内外建模,为观众呈现乐古建筑立体全貌。”王勇超说,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还将传统的展示文物变为认识文物,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数字文博”体验项目、“数字敦煌”资源库、云观博AR智慧博物馆平台和浙江“丝茶瓷”文化等数字文化产品的亮相,如一座移动的“百科全书”,不仅让观众欣赏了奇珍异宝,更洞悉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
异彩纷呈的展览,引起观众广泛关注,博得高“吸睛指数”。不少观众表示,“互联网+中华文明”展览,将相对深奥难懂的文物变得生动有趣,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据悉,接下来,国家文物局将会有更多新举措、新技术在文物价值挖掘与传播、文物展示利用、智慧博物馆建设等方面推广运用,使海量文物资源不断“活起来”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完)
专题: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