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贸区“成长记”:政府化身“超级服务员”
(自贸区五周年)四川自贸区“成长记”:政府化身“超级服务员” 对外开放再提速
中新社成都11月19日电 (记者 贺劭清)“刚落户时,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自贸区会不定期举办专场活动倾听企业成长中的烦恼,每个工作日还有一位局长在政务大厅为企业服务。”站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四川自贸区”)数字贸易共享中心一楼,看着屏幕上每隔数秒就会滚动更新的订单详情,敦煌网西南运营中心总经理朱荣时常会回忆起公司2017年4月在四川自贸区双流片区落户时的场景。
作为中国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员,四川自贸区于2017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意味着涵盖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三个片区的四川自贸区,“闯出一条内陆自贸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新路”的改革正式扬帆。
经过一年半的运营,敦煌网西南运营中心帮助四川的中小企业将货物销售到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和去年相比,该中心的交易体量增加300%,物流费用降低30%左右。在朱荣看来,自贸区带来的“福利”不单是不断提高的通关效率,政府转变职能、改善营商环境,导致国际贸易服务商增多,才是敦煌网西南运营中心国际贸易“朋友圈”扩大的原因。
三个月前,成都一家餐饮连锁企业的开发经理徐新来到成都市高新区政务中心,为即将开业的新店申请餐饮服务许可证。“按照以往的经验,餐饮服务办理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至少需要两个月,我们也做好了两个月没收入的准备,没想到这次只用了两天时间。”徐新说,办理许可证不仅进度可以在网上查询,补充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
餐饮行业相关证照办理速度加快,得益于四川自贸区在全国首创的“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据成都高新区环保与综合执法局副局长牛波介绍,“首证通”倒逼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解决了市场主体“准入不准营”“办照容易办证难”等问题。
自贸区挂牌以来,四川还出台多项措施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提速81%和57%;成都天府新区片区与川南临港片区共建“无水港”,共享启运港出口退税、保税货物流转、口岸一体化通关等优惠政策。
提高通关效率、“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只是四川自贸区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措施之一。小时清单制、“一窗制+专员制”再造审批流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都显示出四川在为市场主体降门槛、降成本、提效率方面所做的探索。
针对自贸区成立后企业国际业务迅猛发展的需求,四川自贸区甚至化身“超级服务员”,打造“企业专项服务自选超市”、企业和政府面对面交流平台“企业咖啡时”,并成立“一带一路”法律联盟服务中心。
“对于小的法律纠纷,大部分企业羞于告诉政府,他们不告诉我们,我们就主动登门拜访提供服务。”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管理局营商环境部部长韦丹丹说,目前“一带一路”法律联盟服务中心已为自贸区企业解决75件法律纠纷。
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底,四川自贸区累计新增企业3.62万家、注册资本4676亿元人民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18家、占四川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四川自贸区是典型的内陆自贸区,它不仅有对外开放的任务,还有引领西部开放以及承接内陆向东开放的使命。”北京吉利学院校长、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霍伟东指出,四川自贸区成立以来,首批33项省级管理权限陆续下放各片区,加之中德、中法等国别合作园加快建设,“双向开放”的效应正得到释放。
根据规划,未来四川自贸区还将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泛珠区域等地区合作,承接沿海城市加工贸易产业和订单转移,与云南、贵州、新疆、广西物流节点城市共建无水港,深化川粤、川浙自贸试验区合作机制,探索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试验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