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春运”迁徙之变:城乡“双向对流” 铺通“最后一公里”
中新网南京2月10日电 题:(新春走基层)年货“春运”迁徙之变:城乡“双向对流” 铺通“最后一公里”
朱晓颖 郭斐
在中国春运——一年一度大规模人流迁徙背后,另一场关于年货的“迁徙”运动也在同时进行。它并不直观,但声势浩大。如今的年货“迁徙”,从源头组织、中途运输,到终端抵户,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源头组织上,年货从“单向流动”变成“双向对流”。中国人春节传统意义上的“年货”,更多的是肉禽蛋菜等农副产品,这就带来每年春节年货“流动地图”上,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农货上行”居于主流。
今年春节有些不一样。记者从拼多多大数据平台获知,今年农村到城市的“农货上行”,与城市到农村的“品牌下乡”形成消费“强对流”。
传统年货通过“产地直发”,以“采购价”进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城市家庭;家用绞肉机、咖啡机、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小家电通过“工厂直供”,以出厂价“飞进”三四线城市、村镇寻常百姓家。随着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国各地年货“交叉”流通的现象愈发明显。
铁路运输途中,年货变得更小巧精致、“身价”更高。记者在南京站行包车间年货专区看到,成千上万件跟随人流转运火车的年货,被齐整码放在一辆辆推车上,以酒水、热产、鲜花等高保值货品为主。
“如今坐火车带年货,也可以把货品直接从车站寄到家,空着手回家。目前‘送货上门’的业务量已占70%左右”,南京站行李值班员嵇国明告诉记者。
陆上运输的年货有了大数据、机器人、小飞机等智慧“加持”,“旅途”变短。
在位于南京溧水万纬物流园区的菜鸟物联网(IoT)机器人分拨中心,百台“忙碌”的机器人交错前进、后退、装货、卸货,在二维码“编织”成的“经纬”地图上穿梭,电流声此起彼伏。这个2000平米的巨大仓库中,大米、豆油、车厘子、电子产品等成千上万件年货包裹在它们的“分拨”下,顺着“滑梯”滑至不同“道口”,被分往南京市内的60个方向。
过去,分拨中心的低效、错分是影响物流时效的一大因素。“这里每台机器人能够分拨最大1.4米、最重30公斤的‘大个头’;人工分拣效率为500个/小时,机器人能加强至1300个/小时。”菜鸟柔性自动化工程师钟翔对记者说。
年货到家的“最后一公里”也被各电商平台“接轨”突破,“春节不打烊”、“物流不打烊”成为各家“主打牌”。
“以往每到年前,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附近的年货市场,总会响起嘹亮吆喝声,被挤得水泄不通;现在不用那么张罗,团圆饭中如果发现少一样鱼肉菜、火锅配料或是海鲜等,用手机下单,配送员会从距用户1公里左右最近的前置仓配货,数公里半径内配送到家效率为30分钟到1小时。”每日优鲜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