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联手科技创新?
(经济观察)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联手科技创新?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电 题: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联手科技创新?
中新社记者 刘育英
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协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专家认为,应从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协同创新、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着手。
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今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位列其中。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郑宇劼在近日北京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系列研讨会上说,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迫切的问题就是破解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障碍,包括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
广东亚太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陈海权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框架下,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融合起来有很大挑战,但与其他湾区相比,这也是优势。此外,大湾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增加了融合的难度。
目前,互联网技术正助推湾区内互联互通。以微信为例,微信公关总监周博云介绍,不需要换港币,内地用户通过微信支付可在香港消费,微信香港钱包开始为香港用户提供内地移动支付服务,全面覆盖旅食住行等多个领域。
内地与港澳创新优势互补
协同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另一关键词。
“香港的基础科研能力是非常之强的”,郑宇劼介绍,香港在生命健康方面有10个院士,在新材料方面有9个院士,在微电子方面有3个院士,在人工智能方面有6个院士,香港五所高校都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黎友焕说,香港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化、人才引进方面也都具有优势。例如,在技术转化方面,香港在金融、法律、评估、会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内地的强项在于强大的市场牵引能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成熟完善的制造产业链,以及强大的政策支撑和保障。
内地与港澳在科技创新方面能够互补,但还需要“抓手”来落地。在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香港五大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郑宇劼说,近期最关键的突破点,就是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和深圳光明科学城建设。
体制创新难点何在?
郑宇劼认为,应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体制创新:一是科研体制改革,二是跨境政策突破,三是创造出新经济的制度供给。其中,跨境政策突破难点较大,涉及领域包括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数据、样本等。他举例说,深圳在基因、干细胞研究方面比较领先,但由于深圳和香港两地监管体制的不同,深圳企业的一些科研试验需要拿到香港去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提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机制,不是替代市场,也不是替代现在的区域治理架构,而是去落实合作设想的机制。
黎友焕说,创新体制机制,不是要否定过去的体制机制,而是进一步提升、完善、优化。通过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内地和港澳优势,把障碍变成优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