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贴晒账单:月入5000不够花 7成网友叹日子难过 ——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经济新闻
    网贴晒账单:月入5000不够花 7成网友叹日子难过
2009年12月18日 08:3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6000,吃穿用2500,冉冉上幼儿园1500……”目前热播的电视剧《蜗居》中的这句台词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以前常常和三朋五友出去耍,现在连街都不敢上,我和老婆从去年到今年买衣服的花费就没超过1000元。”近日,在眉山经营着一家网吧、全家月收入超5000元的王先生在网上晒出了自己一天的账单,大呼“钱不够花、压力大。”

  全家月收入超5000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在眉山人眼中算是一个中高收入阶层了,但事实却是,王先生一家如此节俭地过日子,不敢买房、不敢逛街。帖子一出,网上一片哗然,不少网友不但与王先生“同病相怜”,还提出了一个疑问——在眉山生活,需要多少钱才算过得去?

  月收入5000 街都不敢逛

  尽管已经工作了7年,全家月收入超过5000,但王先生仍然住在自己农村的家里,生活的苦与甜只有他自己明白。

  “一天的烟钱20元左右,摩托车油钱3元左右,电费3元,买菜35元左右,买些水果零食大概15元左右,晚上下班加餐5.5元,儿子每天耗费3元左右……”在眉山某论坛上被热传的帖子《蜗居眉山 晒晒我们的生活成本》中,王先生称一天开销近百元,而且都关系日常生活。

  “生活开销加上人情世故,一月4000元的收入根本不够用,即便老婆月收入1000多元,都不敢逛街,逛街就要用钱。迫于压力,我原本想戒烟,但戒了几次都没有戒掉,现在只能抽7元钱以下的烟。”王先生还发出感慨,“现在父母还没有和我们住一起,这日子杂过哦!”

  七成网友感慨日子难过

  帖子在网上发布后,七成网友表示深有同感,三成网友表示钱少则少用。

  网友“醉死”月收入3000元,说起生活成本,“醉死”很无奈:按揭还贷1000元,生活费、水电气1000元,电话费100元,车费100元,朋友吃饭300元,烟钱200元,礼钱200元。“到最后几乎一无所有。”

  网友“简单爱”月收入6000元,但他也难展笑容:“按揭还贷2000元;电话费300元,宽带110元,生活费1000元,水电气费用150元,朋友聚餐600元,儿子读书800元左右,给父母1000元,另外,还要还买房子借朋友的钱,我这样下去还怎么活?”

  今年25岁的“阿呆”是一名单身媒体从业人员。“早上不吃早饭,中午花10元,晚上出去蹭饭,很少自己掏钱下馆子,这已经节省了很大一笔开销。”“阿呆”说,虽然他收入超过了5000元, “但每个月一到月末财政照样吃紧,而且由于没记账,根本不清楚钱花到哪里去了。”

  此外,也有三成网友并不认同,“既然收入不高,那就简单点。你要去硬撑,活该。”“我一个人一个月也就千把元,还不是一样过日子?”

  有房家庭 月花销轻松超5000

  12月13日,记者对生活在眉山城区的上班族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接受调查的10人中,有8人表示,即便不买车,有房家庭一个月花费5000元再平常不过了。

  从事物流工作的周先生和从事汽车销售的李小姐结婚3年,贷款购买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从此就过上了“房奴”的生活。

  周先生说,夫妻俩每月的总收入约为5000元左右,每月还房贷1000多元,此外,由于工作性质,花在交通、电话上的钱就接近1000元,不到1岁的儿子和父母一个月花费2000元,剩下的1000元能做些什么?生活开销,购买日常用品,还能剩几个钱?”

  专家:年轻人消费要理性

  眉山市统计局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1431元,人均消费支出82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4元,消费支出3354元。2009年1至10月,眉山CPI为101.1,相对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1%,涨幅很小。数据显示,眉山作为一个二级城市,消费指数并不高,不存在月收入5000元不够用的说法。

  对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专家胡光伟表示,月收入5000元在眉山属于中等水平,出现不够用的情况与家庭成员多少、消费主义以及是否理性理财三方面有很大关系。

  胡光伟说,即便月收入5000元,对一个三口之家来说也只能算一般,如果再有两位老人,捉襟见肘也属正常,如果有4位老人,必定会出现钱不够花的情况。

  再者,要看消费的金钱中有哪些是必要消费,哪些是不需要的消费,很多年轻人都有一种消费主义的倾向,即炫耀消费,这点要坚决克服。

  胡光伟提醒,年轻人一定要学会量入为出,超前消费有利有弊,适度超前即可,只要做到了理性消费,压力就会减小很多。(三江都市报 刘忠俊)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