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股市场在12月份出现了IPO“井喷”,着实让投资者惊出一身冷汗。仅一个月,A股市场就发行了35只新股,单月融资规模就超过了610亿元。投资者都在猜测,管理层是否又要通过加快IPO供给来抑制股市?新一轮“圈钱”潮是否又要来临?
或许,有人认为目前国内流动性过于宽裕,境外热钱虎视眈眈,人们通胀预期强烈,因此要防止资产价格泡沫。其实,笔者认为,当前最需防范和抑制的应该是楼市泡沫,而不是股市泡沫。退一万步讲,即使股市泡沫吹大,也可以通过价格下跌来挤泡沫,但楼市泡沫吹大后还敢让它像股市那样大幅下跌吗?另外,明年中国股市的泡沫也未必会进一步吹大。
有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6月到12月,IPO数量共计111家,高于2008年IPO总数78家,略低于2007年IPO总数121家。实际上,2009年仅半年时间的IPO,融资规模就已居于世界前列,若再加上香港市场,融资规模已超过美国市场的两倍,占据了全球IPO融资的大部分。
中国股市IPO融资规模巨大的主要原因并非基本面决定,而是由于一级市场的虚假繁荣和“打新专业户”的高密度囤积,使IPO发行不断提速,发行市盈率不断攀升。比如,2009年12月,A股市场出现新股“赶集上市”的现象,本应逐渐降低的发行市盈率反而节节攀升。截至目前,12月份已发行新股的首发市盈率算术平均值达到65.58倍,创出今年6月份IPO重启以来的新高,较11月的52.09倍上升13.49个百分点。
对于只重融资而轻投资和资源配置功能的中国股市,笔者曾用“韭菜地”来形容。每当市场投资信心稍微“长高”一点,上市公司就去狂“割”,直到市场不堪重负、投资者信心彻底丧失,IPO才不得不停止。在中国股市历史上,IPO已经“七停七启”,如果眼下这场“圈钱”大戏继续疯狂上演,IPO就很有可能会再次被叫停“修理”。
况且,目前大小非和限售股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有人统计,2010年全年涉及限售股解禁的上市公司共有766家,合计解禁股数为3791.15亿股,为2009年的53.65%,但解禁市值则为6万亿元左右,比2009年增加16%,占A股总市值的25%。如果再加上已解禁而未流通的存量限售股,则2010年的限售股减持压力更大。
或许有人认为,目前节节攀升的IPO市盈率是市场需求过旺造成的,需要通过加快IPO供给来抑制新股泡沫。对此,笔者希望管理层别弄巧成拙,要防止将“聋子”治成“哑巴”。在此之前,管理层对新股发行高市盈率一直视而不见,反而将其视为“市场化发行”的特征,认为是一、二级市场缩小价差的市场化表现。直到现在才发觉不对劲,于是打算通过加大供给的方式来抑制。笔者曾多次撰文批评高市盈率发行是畸形市场的畸形产物,是一级市场“打新专业户”制造的虚假繁荣,根本不代表二级市场的真实供需。新股上市首日的高开和炒作只是某些机构的操纵行为,也正是由于“水涨船高”才使二级市场只能在高位“接棒”,然后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在这种条件下,完全放开一级市场卖价,只会纵容上市公司过度“圈钱”,而且上市公司会想方设法超额募集。长此以往,低效使用资本市场的融资会让中国实体经济的创新活力进一步下降。这与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严重相悖。
近日,“一行三会”明确提出要严格抑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和股市融资。那么,管理部门就应该说到做到,防止口惠而实不至,防止“差别对待、有保有压”沦为权力部门谋取利益或权力寻租的幌子。笔者希望资本市场担负起“促转型、调结构、抑产能”的宏观调控重任,希望金融部门从资金供给环节进行调节,迫使企业转型。尤其对传统、低效的大型国有企业上市融资,须进行必要的抑制,应该让最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和新兴战略型行业获得融资并得以发展。否则,股市源源不断地输入低效资本,将很难让企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有动力实施转型和升级。(苏培科)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