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匹兹堡峰会访谈系列之二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的主办地既不是美国首都华盛顿,也不是世界金融中心纽约,而是位于美国版图中部的匹兹堡。奥巴马政府为什么对这座昔日的钢都情有独钟?是什么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座历史悠久的老城?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匹兹堡市所属的阿勒格尼郡郡长丹·奥诺拉托。
“美国经济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要论知名度,匹兹堡的名气显然比阿勒格尼大得多。按照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行政区划,匹兹堡是阿勒格尼郡下辖的二级城市,而阿勒格尼郡的郡政府就位于匹兹堡市内。据考证,阿勒格尼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88年,其名字来源于当地的土著语,据说意为“美丽的河”。阿勒格尼郡是宾州的第二大郡,人口超过120万。
丹·奥诺拉托是土生土长的阿勒格尼郡人,出身于匹兹堡北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83年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毕业,当了一名注册会计师,后进入著名的匹兹堡大学继续深造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91年,正当奥诺拉托的律师生涯渐入佳境之时,整个匹兹堡却陷入一片萧条,于是他决定弃商从政,当年即顺利入选匹兹堡市议会。在匹兹堡政坛摸爬滚打十多载之后,奥诺拉托终于坐上了阿勒格尼郡郡长的宝座,并且在2007年成功连任。
“新官上任三把火”。上任伊始,雷厉风行的奥诺拉托便将矛头直指政府臃肿的老大难问题,开始大刀阔斧地精兵简政。通过几年的努力,奥诺拉托已裁撤了6个政府下属机构,取消了626个公务员岗位,仅这一项每年就可为阿勒格尼郡节省3100万美元的财政支出。奥诺拉托还积极与匹兹堡市政府合作整合行政资源,在确保公共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精简或取消职权重复的政府机构。
为确保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奥诺拉托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影响阿勒格尼郡未来发展的三个核心领域。一是位于辖区内的匹兹堡国际机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对大片老工业厂区旧址的改造和开发;三是将本地区的院校科研优势转化成生产力和就业岗位。自2004年奥诺拉托当选郡长以来,阿勒格尼郡已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及经济全面发展方面累计投资超过120亿美元,政府财政基本维持平衡,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奥诺拉托告诉记者:“几年前,当我首度当选郡长时,这里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工厂纷纷倒闭,失业率居高不下。为扭转不利局面,我们搬迁了1500公顷的老工业厂区,精简政府机构,削减财政预算,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私人企业发展。经过7年的努力,阿勒格尼的经济状况已经焕然一新。”
据最新统计数据,阿勒格尼郡今年7月份的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在金融危机的不利环境下,本地经济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国内外媒体纷纷称赞匹兹堡地区的成功转型是当下整个美国经济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匹兹堡代表着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
奥诺拉托表示,他很希望向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的各国元首、官员和记者朋友们介绍大匹兹堡地区的成功转型经验。
他说:“我从小在阿勒格尼长大。这里曾经是世界的钢铁之都,也是美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钢铁工业风光不在,阿勒格尼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转型。
奥诺拉托说,经过结构重组和搬迁改造,这里已成为以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基地。
世界闻名的西屋电气公司总部就在阿勒格尼郡境内。值得一提的是,西屋电气研发出的世界领先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已准备在中国的4个在建核电厂投入使用。
阿勒格尼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匹兹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32所院校,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力资源支持。
金融、医药、教育、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是阿勒格尼和匹兹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奥诺拉托说:“匹兹堡代表着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奥巴马总统选择在匹兹堡召开本届金融峰会就是要向世界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我现在每天都在研究中国”
奥诺拉托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几年前,他曾经访问过中国,到过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
记者注意到奥诺拉托的办公室书柜里摆放着好几本关于中国的书籍。奥诺拉托顺手拿起一本介绍中国经济的新书,笑着告诉记者:“我现在每天都在研究中国。”
他说,大匹兹堡地区与中国的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中国很多城市的发展路径与匹兹堡很相似,都面临着从污染严重、产业单一的老工业城市向绿色环保、产业多样的新型工业城市的转变。两者之间有很多可以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奥诺拉托的政治才能和优秀政绩得到了美国各界的广泛赞誉。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伦德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赞奥诺拉托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此话绝非空穴来风,奥诺拉托正在积极备战明年的宾州州长竞选。
采访临近结束时,他专门领着记者来到一幅装帧考究的剪报面前。这是2003年刊登在《匹兹堡邮报》头版头条的奥诺拉托当选阿勒格尼郡郡长的消息。奥诺拉托指着这幅剪报,笑着对记者说:“相信明年还会看到类似的一条消息,不过标题中的郡长恐怕要改为州长了。” (记者 杨丽明 鞠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