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不差钱” 网民认为“突击花钱”乱象难除——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经济新闻
    财政“不差钱” 网民认为“突击花钱”乱象难除
2009年12月15日 08: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全国人大批准的支出预算为76235亿元,而财政部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支出为56235.97亿元,进度仅完成73.8%。网民担忧,全国各级财政部门将在剩下的一个月里上演“花钱也疯狂”,绞尽脑汁地花掉这2万亿元。

  尽管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强调要加强管理,网民却普遍表示并不看好,认为财政预算体制不完善,“突击花钱”的乱象就难根除。

  财政缘何“不差钱”

  新浪博客博主“傩送”指出,政府“不差钱”背后有三重忧虑。

  忧虑之一,国富民不强。多项数据表明,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的确有一部分民众还挣扎在贫困线上。这些年国民收入占G D P的比重一路走低,社会财富分配明显偏向政府财政收入,离十七大提出的“民富国强”理念还有差距。

  忧虑之二,钱没花到位。政府有“余粮”同时也说明国家税收的大幅增长,高税负意味着高福利。在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12%左右。问题是,这笔钱未必就花到了位———今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提交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完成率仅为23.6%。政府有“余粮”是不是因为该花的钱没有花出去呢?

  忧虑之三,财政预算透明度不足。这些现象说明财政预算从审批到执行、审计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督,于普通民众而言基本是一笔糊涂账。

  “突击花钱”难遏制

  有网友指出,“突击花钱”年年诟病之,年年出现之,甚至出现了一年比一年严重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面对政府“严防”、“杜绝”的表态,网民称其不足为信。人民网网友“池墨”质疑道:“谢部长真的就能阻止各地的财政部门乱花钱吗?估计,在地方政府的耳朵里,谢部长的话不过是耳旁风而已。”

  凤凰博报博主朱四倍分析道,“突击花钱”现象是财政预算难以确保公开和难以受到约束的结果。公共预算是政府的收支计划,是政府全部活动信息的文件记录。它本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是委托人———公众,通过法律程序,委托代理人———政府,按照公共利益要求,筹集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公共需要的过程。可以说,公众知晓预算就是知晓政府,预算公开透明就是政府公开透明,进而,控制预算,也就控制了政府。

  但是,就当下现实来说“突击花钱”就意味着我们离控制政府有着相当的距离。公共预算意味着政府的活动必须置于公众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公众应参与和监督整个预算过程。预算信息的公开是公众对政府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前提,不掌握政府活动的信息,公众对政府活动的监督和控制就是一句空话,政府预算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预算。

  财政预算体制亟待完善

  “将板子打在财政部门或预算申请单位身上固然快意,但也有失公允,更无助于解决问题。”网易博客博主刘涛认为,应当反思一下我国现有财政预算编制体制存在的若干弊病。

  首先,我国预算编制主体较为单一,基本是财政部门一支笔,缺乏监督和透明度;更为严重的是,财政部门不仅要负责预算编制,同时还负责预算支出的执行,这样执行的公平性和效率也无从保证。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双重身份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则很少看到。

  其次,就预算编制方法来看,我国财政部门多年来一直沿用“基数加增长”的拍脑袋决策办法,只需在对预算单位草案的基础上略作“删”、“砍”便可完成财政总预算的“编制”工作,而无需费时费力去较那个真儿。这种官僚主义的预算模式必然导致的一个结果便是,对于那些吃财政饭的单位来说,为了尽可能多地扩充下年度预算,往往会故意将预算报得很高,这样即便被砍去了一点点,仍足以保证预算支出“只上不下、只增不减”。

  最后,客观来说,预算周期设置不合理也是导致年底“突击花钱”的重要原因。欧美国家预算编制工作往往是提前一年就开始,而我国则只有短短三四个月来完成这一过程,并且常常是预算年度开始后,预算还处在编制和审批中,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上半年无钱可用,下半年钱多得没处花”的尴尬局面。(记者张小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