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最新披露65个故事与一批文物——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文化新闻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最新披露65个故事与一批文物

2010年08月13日 08:56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南京路上英勇袭敌壮烈牺牲的无名爱国青年。
总经理项松茂与11名店员舍生取义。 (淞沪抗战纪念馆)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泣血家书讲述淞沪英雄 日军罗泾大屠杀全国罕见

国难当头请愿参战 淞沪抗战民众义勇军50余支  

    “抗战不止8年,对上海来说,自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起,上海便开始了近14年抗争。杀敌不止是军人,近14年间,上海普通民众皆投身其中,默默无闻,却前赴后继,奋勇抗争。坚持不屈,坚持斗争,坚持不做亡国奴,这是‘八·一三’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沈建中说。

  今天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纪念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今起举办大型图片展 “永远的丰碑——上海军民抗战故事”,将大型展览的视角全面瞄准普通民众,记录了在近14年上海抗战史中,上海军民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的65个故事。一一读来,其勇、其壮、其烈,令人动容。本报特别选出其中几例,与纪念馆最新征集而得的文物一起,共飨读者。

  【展览篇】

  “中国万岁”!

  他们是两位普通上海市民,有一位甚至姓名都无从知晓。他们的生命之钟在1937年12月3日停摆,最后脚步定格在南京路上。

  1937年12月3日上午,5000名日军携带枪炮,列队通过公共租界。当日军行进到大世界时,此时正在大厦上修理霓虹灯的工人杨剑萍高呼“中国万岁”,纵身从楼上跳下,以身殉国,表明上海人民誓死不屈的心声。

  诗人赵丽宏在抒情长诗《沧桑之城》中,记述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一个勇士/站在你的屋顶上/大声呐喊/“中国万岁”……他把自己的身体/写成一个惊叹号。

  之后,日军队伍经南京路向广西路进发。当日军到达广西路口时,一爱国青年突然出现,向日军投掷手榴弹,当场炸死炸伤日军士兵3人,而他本人也被开枪击中,壮烈牺牲。而今,我们所能找到这位无名英雄的唯一照片,是一名日本记者现场所拍,但因被日本军方定为“不许可写真”,多年来一直未曾公开。如今,在这张照片上,我们还能清楚地看到这位英雄的相貌。

  佛门救护团 僧侣救护队

  圆瑛法师,中国近代爱国名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抗战爆发后,圆瑛法师号召全国佛教徒投身抗日救亡,并成立佛教战时救护团、难民收容所,亲任救护团团长。“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他派遣僧侣救护队,“出入江湾、闸北、大场等前线,抢救受伤战士不下万人”。

  1937年冬,上海沦陷。激战后的上海哀鸿遍野。为了不让卫国战士和罹祸难民曝身郊野,圆瑛法师发起组织掩埋队,他亲任总队长。每天用4辆汽车,将遗体一具一具地抬上车,送到郊外掩埋,昼夜不停,3个多月中共计掩埋遗体1万多具。

  圆瑛法师的正义行为,引起日本侵略者忌恨。日军拉拢遭拒后,以抗日罪名将其逮捕,百般折磨,圆瑛法师毫不屈服。日寇无计可施,将他释放。脱离虎口后,圆瑛法师不改初衷,为抗敌救灾奔走呼号。

  总经理项松茂与11名店员

  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起,十九路军奋起抗敌。当天傍晚,满载日军伤兵的军车驶经五洲药房第二支店 (今武进路口)附近时,我爱国志士枪弹突袭。次日上午,日军和便衣特务闯入店内搜查,当即将留守的11名店员押上卡车带走。

  总经理项松茂闻讯后,义愤填膺,决定亲往营救。同事们劝阻,他说:“11位同事危在旦夕,我不去营救,如何对全公司负责?贪生怕死还算什么总经理?”说罢登车前往敌司令部交涉,后遭日军劫持,被押到江湾日军军营。项松茂面对日寇,怒斥日本侵略罪行。次日清晨,项松茂被押解至江湾日本小学的日军军营,惨遭杀害,并被销尸灭迹。11位职工亦同时被害,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

  球赛中,全场共唱义勇军进行曲

  1936年6月7日,上海民众歌咏会在南市区公共体育场组织开展群众抗日救亡歌咏大会,5000余名来自上海机关、银行、商店、工厂的群众参加。当时国民党当局设法阻挠,即在体育场组织了一场足球比赛,群众到达时球赛正在进行。歌咏会群众先装着看球,时间一到,一起拥进足球场内,齐声高唱《大路歌》、《开路先锋》等抗日救亡歌曲。

  持枪警察前来驱散群众时,刘良模站在高凳上进行演说,并指挥全场高唱《打回老家》等救亡歌曲,震撼了每个同胞的心灵,甚至连警察也被感染,全场共唱《义勇军进行曲》。

  散会后,群众排列整齐,继续将抗日救亡的歌声传遍大街小巷。中外记者纷纷报道,促进了全国救亡歌咏运动的发展。

  智沉“民生”号

  上海沦陷后,日军占领了江南造船所,并利用此为侵华日军修理和重建舰船。众多爱国将士和江南造船所工人一起,不断搜集情报,伺机破坏日本船只。

  1939年,日军把当时中国海军武汉保卫战时自毁的“永绩”号和“民生”号两艘军舰,打捞出水,拖到江南造船所修理。造机部工人孙增善在工友张根宝的配合下,趁日本人放假休息,于9月21日夜里悄悄潜入“民生”号军舰,将其凿沉。

  一艘排水量500吨的军舰,在日军的守护下,突然沉入黄浦江底。上海滩轰动一时。

  高中生舍身锄奸

  汪伪政府成立后,上海发生了一起轰动的爱国行动——3名高中生为了不做亡国奴,在兆丰公园舍身锄奸,投弹炸敌伪。

  1941年8月1日傍晚,日伪为了纪念德意日轴心国结盟一周年,准备第二日晚在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举行“提灯会”和游行。中国中学高中学生李鑫、张志?、达世清,凭着一股爱国豪情,决心前往投弹锄奸,当场炸死奸逆甚众。但因定时炸弹提前爆炸,李鑫伤重当场牺牲,担任掩护任务的张志?手臂受伤,当夜被捕。

  日伪在张志?寓所搜查时,发现了达世清和他往来的一些信件。第二天中午,日本宪兵和汪伪特务便押着张志?前往达世清家捕人。张志?瞥见达世清后,却故意将敌伪引向3楼,救了达世清一命,而自己2个月后牺牲在狱中,年仅19岁。

  胡厥文的“抗战胡子”

  胡厥文,上海嘉定人,杰出实业家。自1921年起,胡厥文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先后创办新民机器厂、合作五金厂,并被推选为上海铜铁机器同业公会主任委员。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胡厥文主动与十九路军联系,组织同业在沪南建起临时工场,日夜赶制手榴弹、地雷、穿甲弹等武器,支持十九路军抗战。后又应上海兵工厂要求,组织了40个翻砂工人前去支援。一个多月时间中,胡厥文日夜奔波,连理头发和剃胡须的时间都没有,以至胡须满腮。当人问及,胡厥文说:“蓄之以记国耻,等赶走了倭寇时再剃。”

  抗战时期,胡厥文努力发展实业,为抗战军需作出贡献。他所经营的新民、合作、大中几个厂,生产了大量军需民用品,特别是军用品,占后方民营工厂军火产量的1/3。

  胡厥文没有食言,他的胡子自1932年因“国耻”留起,直至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雪耻”后,方怀着激动欢快的心情剃去,时间长达近14年,人们尊称他为“抗战胡子”,传为美谈。这把胡子,现今仍保存在嘉定博物馆。

  【文物篇】

  鞋垫里的“与妻书”

  这一封特殊的家信,如今我们只能看到残缺的后半部分。

  这是一封当时19师114团少校刘辉明在淞沪抗战前写给妻子徐冬霞的家书。而今仅存的为家书的后半部分,烈士对家事的嘱托:“被面……决不要售卖或给旁人使用……在数千里外寄物给大人,虽然不多……是表我一分之敬意……”

  据刘辉明的外孙何歌劲撰文回忆,当时寄回的一床被面,是烈士孝敬母亲的,同时寄回的一床织锦毯,后来成了他女儿的陪嫁物。寄这些东西,看得出烈士的一番深意,他在“决不要售卖或给旁人使用”一行字旁,特意标上了着重号,看来已打算捐躯,将这些作为对亲人最后的奉献和纪念。1937年10月30日,刘辉明在淞沪抗战中中弹牺牲。这封珍贵的家书,一直被刘辉明的女儿珍藏,一度剪成鞋样垫在脚底,方保存至今。

  大丈夫为国民子孙而奋斗

  这封信的字体,遒劲有力;内容,更令人动容。

  据馆方介绍,这是一封当时陆军第98师587团少尉排长姚立方写给家人的书信。

  信中写道,“国难当前,决心全力以赴……任何不怕,有敌无我,视死为归,惟有抗战到底,最终胜利……家中诸人只可当作我死的,不要当作我活的,大丈夫为国家为民族为子孙而奋斗牺牲,死也光荣。”

  战士已赴死,壮志犹可道。

  最坚实基础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 沈建中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5年前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至今历历在目。在筹备这次展览前,我们一直在思考,并不断向历史的深处探寻,在这场旷日持久、艰苦异常的奋战中,还有什么应该被我们记住,还有什么应该学习?

  回顾中国人民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悲壮历史,我们发现,在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中,不仅有军人战士,也有大量普通百姓。他们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和无穷的智慧,筑起了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最坚实基础。他们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的生动体现,然而却未必尽为人知。

  正因为此,淞沪抗战纪念馆历时半年,在成百上千个故事中,精选了65个故事,第一次从平常民众的角度,记叙那场刻骨铭心的历史,反映在这近14年间上海抗战 “全民皆兵”的情形,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纪念日”到来之际,奉献给所有市民和群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这样“坚持”的精神在当下社会中,仍然是必不可缺的。这也是我们布展的初衷。

    本报记者梁建刚 实习生陈亦珈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