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闪回:国家近日对下半年广播影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不能唯收听收视率,更不能将其作为评判节目的唯一标准;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齐世明文:“不能唯收听收视率”,“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些曾经稔熟却已显生疏的字眼又在我们耳边响起,自然要归功于由上而下对“三俗”(低俗、庸俗、媚俗)问题的高调提起与稳步整肃。
抵制“三俗”之风进展一月有余,人们不能不考量一下“三俗”之风劲刮者为何?
先容笔者为诸位看官提供一份资料——国家广电总局为了抵制荧屏低俗化,继下达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后,近日又指出了时下电视剧制作中出现的“不足取的创作倾向”——“三放大一反常”:放大偶然,不如韩剧友善合理;放大热点,违背主流价值观;放大苦情,观众看得太郁闷。用反常伦理现象作为剧情主要推动力,造成善恶观混乱,整体格调不高。
既是“创作倾向”,就不是一时“热血”,亦不是个案或少数人的“偶尔为之”。如斯“倾向”,只能在社会的大气候下“应时而生”。
以“媚俗”为例。对“媚俗”,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有如此说词:“这个字源于上世纪(十九世纪,笔者注)中之德国。它描述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的心态和做法。”作为一种社会低俗之风,现时之媚俗,正是不加遮掩地走向了对人的原始欲望的开掘。今日之域中,媚俗成为一种时尚,而且还装扮成一种先锋艺术的姿态。
再看低俗与庸俗。在市场导向的强烈负面影响之下,人们追求一己(自然包括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报酬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追求。“一夜暴富”被追捧,“快餐式”(很多方面迹近垃圾)文化盛行于世。在中国社会处于激荡的社会转型期之关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蔓延滋长,在此一大背景下,是非、美丑、善恶岂有界限可寻?低俗之风岂能不劲吹?
真是到了重视中国当代文化生态的时候了,真是到了重新审视当代文化审美价值取向的时候了。如何抵制三俗?应该退低俗还高雅,退媚俗还艺术,退庸俗还崇高。此际,笔者愿向本报读者力推112年前一盆“心灵鸡汤”——
1895年5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游历浙江天台山,从寺院的墙壁上抄得《大补清心丸》。21年后,又将此文收入所著的《亲历晚清45年》一书中,虽是佛语禅意,但今天读来,于平衡心境,弭除烦恼,增进健康不无裨益。全文如下:
阴阳——全体;
好感——足量;
慎言——足味;
诚实——一片;
正直——三钱;
责任——酌量;
正义——多多益善;
好心肠——一个;
小心——一点;
投机——清洗干净;
安宁——一块;
快乐——大量;
信仰——精心调配;
宽容——完整;
耐心——万分;
敬畏天地——随需定量;
清心——随需定量;
日时——随需定量。
以上共18味,抟自成丸,名为智慧之方,可以清热解毒。一次108丸,温汤服下,益己益人。
禁忌:讽刺挖苦,中伤诬陷,流言飞语。
李提摩太附言:“本处方来自净灵山革心殿,专治世间所有男女一切疾病,如没有信仰、不孝顺、没有爱心、缺乏正义感等,服用此丸者,无不药到病除。”
112年前的这盆“心灵鸡汤”至今余温尚存,笔者以为,此仍足可为当今醒世医人之良药。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