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家潜至地球“最深之地”——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文化新闻

探险家潜至地球“最深之地”

2010年09月20日 15:13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为拍《阿凡达》续集,卡梅隆要前往世界最深海沟。那里,深10916米,迄今只有两个人去过。

  那个地方叫“挑战者深渊”

  神奇潜艇如同“水下热气球”

  1960年1月23日,深海探险家皮卡德和沃什乘坐15米长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艇首次探访“挑战者深渊”,他们也因此成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仅有的两个曾经下潜到海底1万米深处的探险者。

  他们乘坐的是“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艇。这是由皮卡德的父亲——瑞士科学家奥古斯特·皮卡德所设计,并在意大利建造而成,美国海军在1958年将它买了下来。

  直到今天,大多数深海潜水艇都需要通过钢缆和海面上的“母船”相连,潜艇和“母船”间还有一根接连管子专门为潜艇驾驶员输送氧气。

  然而,“的里雅斯特”号却是一艘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深海潜艇。它像一艘“水下热气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装着22500加仑汽油的雪茄状巨大“容器”,由于汽油比水更轻,所以这个“汽油容器”将可以为潜艇提供浮力;第二部分是悬挂在“汽油容器”下面的一个直径2米左右的钢制密封球体舱,两个探险家进行深海探险时就挤坐在这个狭小的球体舱中。

  “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艇的工作方式就像一个 “水下热气球”,因为“汽油容器”中的汽油在深海也无法被压缩,所以即使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个“汽油容器”也不会变形。当两名探险家展开深海探险时,他们的潜艇底下会先绑上9吨重的铁珠子,从而拖动潜艇沉向海底最深处。当两名探险家需要潜艇上浮时,这些作为压舱物的铁珠子就会被解开并丢弃在海床上。

  史无前例

  万米水下呆了整整20分钟

  当皮卡德和沃什乘坐 “的里雅斯特”号潜往10916米深的“挑战者深渊”时,潜艇内的温度只有零上几摄氏度,两名冻得发抖的探险家只有靠吃巧克力棒补充能量和热量。当“的里雅斯特”号下潜到海底9000多米深处时,潜艇钢制球体舱最外面的小树脂玻璃舷窗竟被巨大的海水压力压裂了,在寂静无声的海底深处,舷窗破裂声大得如同雷鸣一样,而潜艇也像一枚树叶一样震动起来。所幸的是,舷窗内又厚又牢的锥状透明塑料窗并未破裂。

  “的里雅斯特”号花了大约5个小时才终于潜到10916米深的“挑战者深渊”处,两名探险家在那个此前从未有人类光临过的海洋最深处呆了整整20分钟。

  压力超大

  一出舱门人体内脏就会爆裂

  “挑战者深渊”的环境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在那儿,海水的深度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要再深1000多米。在那样的深处,每平方英寸的面积将产生超过8吨重的压力,整个潜艇的钢制密封球体舱受到的总压力超过了17.7万吨。

  在这样巨大的海水压力下,没有任何人类潜水员可以不受任何保护地走出潜水艇。只要一开舱门,人体内许多充斥空气的腔穴都会向内“爆裂”。

  出乎意料

  竟然还有长着眼睛的鱼虾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就是在这个许多科学家都认为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地方,皮卡德和沃什竟然发现了生命的存在,当他们用舷外灯照射海床时,竟在潜艇舷窗外发现了好几种正在游动的奇怪生物——其中包括比目鱼状的鱼类和一些虾子。更加奇怪的是,这些鱼竟然还长着眼睛,即使那儿常年黑暗如漆,根本没有任何光线可以视物。

  皮卡德后来回忆说:“那些鱼是我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有趣的东西,我们竟在那儿发现了更高级别的海洋生物,这真是太令人惊讶了。 ”

  科幻大片

  需专门打造一艘高科技潜艇

  不过,卡梅隆并不会乘坐当年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艇前往 “挑战者深渊”,“的里雅斯特”号如今已经成了华盛顿海军博物馆中的展品文物。

  据称,卡梅隆上个礼拜已经委托一组澳大利亚工程师帮他专门设计和打造一艘能够潜往“挑战者深渊”的深海潜艇,这艘潜艇将是一艘用合成材料制成、由电力马达驱动、充满高科技因素的潜艇。卡梅隆将在那个深度拍摄一些水下3D电影镜头,然后整合进《阿凡达》续集影片中。

  如果卡梅隆真的去探索 “挑战者深渊”,他会在1万米深的海底发现什么令人惊奇的东西?

  兰 西

  -新闻资料:挑战者深渊

  菲律宾东部的太平洋海底,有一条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它是一条1600英里长、43英里宽的弧形海沟,最深处约有10916米深。 1951年英国皇家海军的“挑战者2号”无人潜水器曾测量过马里亚纳海沟,该海沟的最深处从此就以“挑战者深渊”命名。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