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中华名楼论坛”在南京下关区阅江楼景区举行,来自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大观楼、蓬莱阁、鹳雀楼、天心阁、阅江楼、钟鼓楼、天一阁、城隍阁的“楼主”,与有关专家及来自旅行社的代表畅谈“名楼保护及旅游开发”。
会场上,11位“楼主”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名楼特色。他们认为,名楼能成为古代的城市象征,是因为古代人住的房屋都很矮,楼就成为一个“登高望远”的制高点。而且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喜欢在楼上吟诗作画,高楼亦成为文化楼,成为历朝历代文化的代表。名楼“代表着中国主流文化的重要一面,也代表着不同的地域文化”。
但在地标建筑一个接一个出现的都市里,这些名楼如何能继续发挥登高赏景的功能?专家介绍道,“根据规划,岳阳楼景区外围保护地带禁止建设高层建筑,天一阁周边也没有高楼,大观楼在滇池边上,阅江楼更是建筑在山上……所以说,这些名楼‘登高远眺’的功能并没有蜕化。”
据悉,在知名景点众多的南京,阅江楼去年的门票收入达到了1500万元。对这个令南京市旅游部门“欣喜”的数据,有关人士认为,单纯靠门票收入,这是狭义的旅游概念。如今人们追求的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休闲游,而不是单纯的观光游。南京应该以阅江楼为核心,打造一个旅游综合体,老年人来有得看,小孩子来也有得玩,届时,阅江楼起到的作用就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作用。
天一阁“楼主”也赞同这种观点。他说,“名楼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代表和地标,从旅游角度带动城市发展有两个层面,即景观级楼和景区级楼。前者,是不能够成为让一个城市利用名楼带动更多旅游文化消费需求的楼,而后者对旅游的拉动能力比较强。”
论坛上,有人提出,现有名楼基本上都是改建、复建、新建的,所以说面对旅游市场,不必过多地拘泥于保护楼体,而应该大力挖掘其中的文化并推向市场。
有专家认为,建筑本身有生命周期,更替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保护原址及有代表性的实体等。另外,众多名楼,历朝历代,屡毁屡修,这种精神本身就有价值。这些名楼,不论是修建还是复建都保留了古代传统建筑风格,不论是名楼还是名楼蕴含的文化,都值得保护,这也是蓬莱阁复建了20多次,阅江楼600年之后才建起来的根本原因。
本报记者 刘艳元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