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8日电 四大名著研究学者汪宏华近日又在《三国演义》方面取得进展,从理想与现实的角度解构赵云叱咤风云的一生。汪宏华认为赵子龙的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理想非常完美,现实却家国两误。虽然他坚持仁在忠先,礼在义前,但他信仰的仁政已不合时宜,恪守的人伦之礼已陈腐僵化,他本可以与赵范之嫂演绎英雄美人的传奇。而他最出色的勇也不过是刘备与诸葛亮恣意利用的工具。文章认为赵颜以净酒和鹿脯进献南斗、北斗请求延寿的故事是隐喻赵云。
原文如下:
现代批评家喜欢信口开河,时常将赵云与忠义联系在一起,实在不得其要,赵云是仁在忠先,礼在义前。《三国演义》中仁是对下层广大民众的爱;义是对同层小集团的爱;忠是对上层单一主子的爱;礼则是对家庭人伦关系,如兄弟、嫂弟、夫妻规则的恪守。
一、赵云忠仁,不忠人
人们大都从赵云七进七出单骑救主和截江夺阿斗判断他是绝对忠于主子刘备的,却忽视了他在生命前后两端的思想和言行。赵云起初为何不跟随冀州人一同依附袁绍,而迷途知返投奔公孙瓒?之后又为何弃公孙瓒而追随刘备?《三国演义》没有作详细说明,但《三国志》写得很清楚,赵云先是对公孙瓒说:“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意即他要追随仁政所在,不是他个人要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公孙瓒。其后他又对刘备说,原以为公孙瓒是英雄,谁知也是袁绍等辈。不久,赵云因兄丧请假回家。刘备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依依不舍。赵云告辞时说,我终不会背叛您对我的恩德。建安五年春,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去投袁绍。当时,刘备单身逃出,狼狈不堪。在邺城遇见赵云,与云同床眠卧,密派其外出招募队伍数百人,对外皆称刘左将军部曲。从此,赵云追随刘备,转战南北。毫无疑问,他是冲着刘备的仁德而来。
但最后,当刘备准备报孙权取荆州、杀兄弟之仇时,赵云义正词严地上谏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第81回)之后也未随刘备去伐吴,留守于江州,只在刘备从秭归败回后,才进军永安。此时吴军已退。可见赵云始终都是只忠刘备的仁,不忠其人,随着刘备轻仁重义,赵云对他的忠诚度也逐渐下降。可以设想,假如他鼎力协助刘备伐吴,结果定会有所不同。但赵云似乎决意要充当刘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砝码,心说,既然你刘备不以天下为重,天下也就不能交给你了。由于赵云没有找到比刘备更讲仁政的主子,所以他仍旧寄居于刘备门下,并准备扶持后主。
二、赵云重礼,不重义
尽管刘备很想拉拢赵云,张口闭口四弟,但我相信赵云不爱听这个称呼,他是个十分注重传统礼数的人,不赞同结拜异姓兄弟。比如赤壁战争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很爽快就与桂阳太守赵范结成了兄弟。为何赵云宁愿与一位降将结义,也不加入刘关张呢?因为他俩是同姓同乡。赵范当时说:“将军姓赵,某亦姓赵,五百年前,合是一家。将军乃真定人,某亦真定人,又是同乡。倘得不弃,结为兄弟,实为万幸。”云大喜,各叙年庚……但结拜不久,赵云就因为赵范违背了另一个更重要的人伦礼节而反目为仇。赵范要将他的寡居的嫂子嫁给赵云,赵云当即回答:“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在义与礼之间,赵云毫不犹豫选择了礼,不惜放弃倾国倾城的女子。在这方面,家藏丑妻的诸葛亮的境界都有所不及,诸葛亮在听闻此事后,问:“此亦美事,公何如此?”刘备则更以为找到一个绝佳的腐蚀赵云的机会,说:“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赵云的回答是:“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刘备只好唏嘘:“子龙真丈夫也!”由此还可见,赵云重名甚于重色,重国甚于重家。仁者爱天下之人,却不是爱所有之人。
相比之下,刘备还真是不配做赵云的兄长,不仅换女人如换衣裳,还上演了“甘露寺”一出,强行抢夺竞争对手孙权的少色尚武的妹妹,何其无礼!诸葛亮当时之所以授予赵云三阶段的锦囊之计,就是明白他是个绅士。假如赵云出发前就知晓整个行动计划,知晓刘备去干抢亲的腌臜事,是决不会陪同去江东的。刘备也是出于自知之明,所以没敢向赵云提结义之事。
赵云大公无私、重仁礼轻忠义的思想早在博望坡抵御夏侯惇、于禁时就有所显现。赵云在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他俩是同乡,自小相知,赵云知道夏侯精通法律,便向刘备请命,推荐他担任军正。但赵云不将这位同乡为自己所用,免除结党营私之嫌。此外,赵云还有多次将个人所得财物充公的记录。
三、子龙固守儒家观念,不懂应变
让人难以理喻的是,这样一位盖世英雄、一身都是胆的真丈夫,生平事业却平淡无奇,仅仅收获了万人敌的勇名和万人迷的清名,距离他要实现的匡复仁政的理想还相距甚远。现实的情况是,精心辅佐的两个主子刘备与刘禅先后成为了孙权与司马的手下败将,自己的婚姻大事也拖到了很晚才凑合解决。为什呢?我想原因不外乎有三:
一是仁政在“三国”已不合时宜。诸葛亮曾说,秦皇失于暴虐,汉朝代之以仁,而汉末又过于宽仁,接下来当施以恩威并济,即儒法混(司马家族亦信奉此道)。可见赵云能考虑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却缺乏政治远见,他留恋的仁政实为一种过时的腐朽的东西,不合乎人心思变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后来蜀国最早被消灭以及三国归晋的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仁政原本就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儒家理想。历史上“仁”也从来没与“政”单独结合过,水至清则无鱼,即便在西汉盛世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而在乱世就更应积极有为,合理兼取法家的权术势了,单一的仁政只会导致社会更大程度的混乱。事实上,刘备起初就不像赵云想象的那般仁,他是有称帝私心的;刘备伐吴时,也不像赵云想象的那般义,他是想利用蜀国人的义愤统一天下;而刘备最后失败也并是因为他不仁了,失道寡助了,主要还是战略错误,谁也帮不上忙……于是,固守儒理的赵云就不可避免遗世而独立,再度品尝了春秋战国时孔孟失意的滋味。
三是异姓异乡结义以及娶义弟之嫂虽然有违正统礼教,但也有其积极的因素。异姓异乡结义有利于突破狭隘的家天下与地域观念,有利于实现强强联合;娶义弟赵范之嫂则有利于实现英雄配美人的家庭梦想。需知这位嫂子不但外表出众,才志与德行也颇高,她曾对未来郎君提出三个要求:“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假设子龙娶到这位女子,定然能焕发另一种光彩,即便不像周瑜娶小乔,雄姿英发,也能像孔明与黄氏,夫唱妇随。优秀的女人不仅代表色欲,还能成为事业上的搭档,让英雄如虎添翼,名垂青史。但赵云被儒家礼教深深毒害,已不能权衡冲决传统的利弊得失了,不能随时代改变而改变了。
四、子龙玩命地卖命,也只能求个活命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了,仁与礼之于赵云不是优点,而是缺点。他能在“三国”获得一席之地,靠的是单方面的勇,仁或礼反而让他失去很多做大做强、家国两全的机会。有意思的是,持这一观点的并非只有我一个人,书中的隐士管辂早已对赵云的一生作出了如是判断。
第69回,管辂于路上遇见一位19岁的躬耕少年,名叫赵颜。管辂看出赵颜眉间有死气,三日内必死,就说他貌美,可惜无寿。赵颜与其父连忙向管辂求救,管辂见父子情切,就要赵颜准备净酒一瓶、鹿脯一块,到南山之中大叔之下找两位下棋的人:一人向南坐,穿白袍,其貌甚恶,为北斗,注死;一人向北坐,穿红袍,其貌甚美,为南斗,注生。趁他们弈兴正浓时,将酒与鹿脯跪进之。次日,赵颜就照着做了,二人正贪着棋,不知不觉将酒饮尽。他们因受了赵颜之私,不得已便决定可怜这个孩子,取出赵颜的阎王簿籍,将十九前面加一个九字,改成了九十九(酒对应九,鹿对应贿赂之赂)。很显然,这个赵颜就是隐喻赵云,赵云正是十八九岁出道,并享受了高寿。而穿红袍的南斗则是隐喻刘备,正是他将赵云引上路——注生;穿白衣的北斗是孔明,正是他将赵云折磨至死——注死。孔明先是在平定南方时毫无必要消耗赵云的体力,后又在出祁山时不计代价摧残赵云的精神……
就这样,赵云唯一剩下的绝世之勇也成了中饱政治家私囊的酒肉,成了苟延性命于乱世的行贿之物。天啦,我不禁要问天,堂堂常山赵子龙就真的一无是处吗?天回答:赵云的问题就是太完美无缺,太超凡脱俗了,这种人阎王喜欢,人王不喜欢!(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