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节目怎么啦?
前不久,在一场关于中英两国娱乐节目对比的讲座上,英国电视节目类型研究专家周康梁指出,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太急功近利,缺乏原创性。”他认为,中国的众多电视娱乐节目来源于欧美,它们只是想借模仿其他国家的娱乐节目来赢得收视率,获得短暂的效益,将娱乐节目变成了快餐,对娱乐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没有一点中国的特色。其实,对中国娱乐节目缺乏原创、同质化、庸俗化的批评随着近几年娱乐节目的泛滥一直不绝于耳。前段时间,文化广电部门频频“叫停”某些娱乐节目以及相关管理政策“亮红牌”,使得原本颇具争议的电视娱乐节目更是搅动着社会舆论的一池春水。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娱乐节目怎么啦?
看电视是大多老百姓在茶余饭后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现在一打开电视,就不难发现选秀节目、婚恋交友节目、明星综艺节目等各种娱乐节目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卫视的综艺节目大概200档左右,而其中能称为精品的节目是少之又少,而且大多数生命周期很短,最多只红一两年。冷静分析,中国娱乐节目的“症结”有下面两点:
其一,盲目追风仿效,缺乏原创,这可以说是中国娱乐节目的致命伤。只要港台或国外有了一个新的节目样式,国内电视台马上就会跟风模仿,然后又有更多节目一哄而上。风靡了十几年的 《快乐大本营》最初是模仿香港的 《综艺60分》。其播出后获得了巨大成功,最红火时平均收视率曾达到33%,而它的成功迅速引发了电视娱乐节目的热潮。曾经红极一时的婚配节目《玫瑰之约》和《相约星期六》则是模仿台湾的《非常男女》。“速配热”汹涌的时候,国内有省级电视台和城市台模仿、复制《玫瑰之约》的达30家之多。《梦想中国》《超级女声》等真人秀节目则是模仿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的平民节目《美国偶像》。中国的娱乐节目大都摆脱不了拿来主义和克隆的阴影。崔永元对中国的娱乐节目有一段总结,他说“有一个顺序可以发现,北欧——美国——日本——港台——内地,这是克隆的路径。以这种顺序把电视节目‘克隆’到国内,内地观众看到的永远只是三流的货色。问题的关键是节目的灵魂并没有被‘克隆’过来。”
其二,缺失文化审美趣味,有些甚至庸俗、媚俗。近段时间的娱乐节目可谓是话题不断。《非诚勿扰》中,2号女嘉宾朱真芳不屑于跟前来相亲的男嘉宾握手,并称:“我的手只和我男朋友握,别人的话一次20万。”此言一出便遭到了非议,她张口闭口的 “豪门理论”,也被网友冠以 “豪宅女”。在节目中插科打诨、互揭隐私,充斥着拜金、情欲、无厘头等低级趣味的比比皆是。不久前,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的一项调查里显示(2191人参与),对于当下的电视娱乐节目,71%的受访者认为“大多不适合”孩子观看,另有18.3%的人认为“大多都适合”,10.7%的人表示“不好说”。这项调查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如今的娱乐节目有七成够不上健康向上的标准,更遑论拥有文化审美趣味。
这些稳重不足而八卦有余、外表风光而实质空虚的娱乐节目在长时间的视觉审美疲劳下,只会使人们慢慢失去继续关注的热情,最终退出人们的视野。为什么我们不能有自己的娱乐节目?有专家指出,一个全新电视节目的设计比较难,从规则设计到内容打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人力、财力,而在目前收视率为王的环境下,加上地方卫视之间的惨烈竞争,以及一些领导的错误认识,缺少细致培养和创造新节目样式的土壤,“拿来主义”便成了最便捷和最快见效的方式。
其实,娱乐节目如何在保障收视率的前提下,又做到社会责任的传递并不矛盾,美国的探索频道、英国BBC的纪录片,就是收视率和品质双高的成功案例。无论如何,电视作为一种强势媒体,社会的道德底线不容逾越,肩负的社会责任不能推却。娱乐节目要获得双赢需要的也许只是电视人能静下心来,寻找、挖掘和探索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在社会责任和娱乐效应之间寻求平衡点,才会使娱乐节目更长远地健康发展。
郭 艳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