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一种物质能改变我们的生存条件,同时也能改变我们的价值观;能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同时也能颠覆整个世界秩序,这就是石油。关于石油的话题,人类在20世纪没有将它歌颂和诅咒结束,又将它带到了21世纪。石油就像一个妖艳的女人,让我们又爱又憎。这就是它的魅力。
如果你是作家,假如你没有写过石油你就可能至少是个不太懂得世界的作家;如果你是诗人,假如你没有写过石油你就可能至少是个缺少激情的诗人。的确,中国的作家和诗人们对石油的感情超出了对任何一个工业行业和产业的情意。
写石油,最应当的是石油战线的人。中国的石油人令我一生敬佩,因为他们的贡献和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犁痕是一生与石油打交道的石油作家,也是石油战线的文学评论家。他的诗和他的作品里渗透了对石油的感情,这份情感既自然又超越了一般作家和诗人的那份热度。犁痕在评论别的诗人时这样说道:“石油人的内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痛苦和欢乐,希望和失望,悲哀与憧憬,理想与爱情,甚至孤独和寂寞……”其实犁痕自己在内心里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的人因此在血脉里就涌动着一股积发而喷涌的激情与豪气、细腻与奔放、思索与深刻。
石油是一种物质,但在作家和诗人的眼里,它又是一种精神与灵魂,一种信仰与奋斗目标,甚至是人生的一种坐标。我以为,犁痕的文学评论,尤其是他对石油诗和石油诗人的评说,正是介于这三种意识的另一种创作与创新思想,是一种提炼式的思想凝集和品质升华。石油人和石油文学评论人,对待他们所描述的对象有一种天然的力量在催发他们的感情,这种天然的力量就是辽阔的天空、荒凉的野地、冷峻的钻塔,甚至是死亡的威胁和风暴的袭击,当然更多的是燃烧的石油和石油的燃烧景象……石油作家和石油诗人以至石油的文学批评家就是在这种天然物质的影响下完成着他们自身的精神升华以及思想凝集过程和净化过程。
如果说石油人的激情来自对石油本身的忠诚与热爱,那么石油诗人和石油诗评家的激情则同样来自于本身对诗的激情的忠诚与热爱。犁痕本人就是个诗人,而且又是一个多年创办诗歌刊物和培养石油诗人的编辑家。他的经历足以说明他对石油的深厚底蕴和在石油产业的文学影响力,他所在的大庆油田是我国工业的圣地,是新中国石油的摇篮。这块土地对他的滋养和哺育,决定了他对石油的特殊感情和特殊认知,这是任何一个石油行业和大庆之外的人都难以超越的。正如早有学者对犁痕的评价所言,他是一个“向往崇高和美的人”。诗人李小雨对他的评价非常准确,认为犁痕的文学评论“都是从思想和哲理的高度去切入,更多的是关心诗歌作品中对于人类主体性的关注”,是“对于自然本真的回归”。也就是说,犁痕的文字本身所集中体现的是一种对自己“家园”的赞美,这种对家园的赞美,侧重在对石油、对石油人、对石油环境的感叹与精神实质的领悟与思索。但犁痕的文字不仅仅停留在对自己家园的简单赞美与炽爱,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感悟。正如他在大庆的一次文学会上所言:“当我们站在世纪的山顶回望的时候,我对过去的辉煌无比激动和兴奋。可是当转身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那是另一座山峰,还是深不可测的悬崖沟壑,或许一片评论之花会让我们的视野忽然一亮。”这是他作为一个清醒的负责任的文学家对家园的另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中包含了更深刻的家园之恋,是一种对具体使命感的更深刻的爱。
中国的石油事业和石油产业有过辉煌的百年历史,新中国的石油事业更成为影响现代化中国进程的一个产业。然而我们应当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石油事业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勃发的机会,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还在激荡之中,石油仍然是21世纪最为敏感的一种物质,甚至是武器,一种其他武器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武器,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冲击着这个世界。关于石油的文学作品包括石油诗在内,我们的作家和诗人们对其的认识和评价还远远不够,更不用说已经进入到什么境界,我们对石油只是一个处在基本的和粗浅的认识阶段,同样石油文学和石油诗作,还处在简单而朴素的冲动与成长期。关于石油文学评论,需要更多的像犁痕这样的熟悉石油而又对其本质有深刻理解的学人。期待犁痕有更多如石油一样滚烫热度的文字问世。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