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文化新闻

马未都说隐情:为何没把观复博物馆捐给国家

2010年12月13日 15:16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马未都。  中新社发 江心 摄

  近日,有报道称,马未都苦心经营了15年的私人博物馆捐出,由基金会管理而不留给儿子,让记者对马未都肃然起敬又着实不解。到底是更喜爱儿子还是更舍不得博物馆?为什么不捐给国家而由基金会管理?是记者急于想要的答案。

  首次走进国内第一个私人博物馆,首次与荧屏上人气了得的收藏家马未都面对面,没想到他却说自己“对收藏家这个名号实在是不喜欢”。而更愿意被人称为“观复博物馆馆长”。

  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把自己个人的无形资产转移到观复博物馆的宣传和运营上。虽然十五年来,马未都为观复博物馆倾注了无数心血,但正如观复博物馆源自老子《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馆名,寓意着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它们的本根源头,不论其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在马未都心中,最理想的状态却是捐出一切,安然而退。他希望将观复博物馆变成由基金会管理的社会公共财富,而自己能够以一个普通参观者的身份悄然买票进馆,更为轻松地享受这里的一切。“要是有那么一天,真是我的福气了!”

  而目前最让马未都感到紧迫和急需的,是为面临拆迁改造的观复博物馆寻找到一处更为理想、对博物馆长期发展更为有利的新馆馆址,让他实现能让观众更加舒适愉悦的参观、甚至在累的时候可以享受揉脚服务的愿望。“现在我们已经得到朝阳区政府的支持,他们也在帮我们找地方。实在不成,我就像全世界最好的博物馆——日本的小山美秀博物馆一样,干脆搬到山里去!”

  端坐在观复博物馆的个人办公室中,周围围绕着数只他心爱的宠物猫,捧着一杯热茶的马未都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也首次谈到了他对如今艺术品投资市场的态度。虽然自己经历丰富的一生最终因收藏而名声大噪,但马未都冷眼旁观如今的“收藏热”,却并不以为然,甚至直言“艺术品投资市场将直线跳水。”

  观复是目前唯一盈余的博物馆

  记者:您能谈谈观复博物馆现在的情况吗?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今年进入第十五个年头。这个行业发展得很快,速度超过了我最初的想象,现在全国有3000多家博物馆。走了十五年,现在看到这个行业发展的曙光,也对这个行业提出了要求,要求它具有自律性,不能利用它谋求私利。我们特别希望国家能尽早出台《博物馆法》,确立博物馆的法律地位,也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政府现在对我们有良好的态度,但我们依然需要国家能给予博物馆行业法律上的确认,要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事先了解这个行业的难度、风险。

  在这么多博物馆里,观复博物馆是目前唯一出现盈余的博物馆。现在要让我们为这部分盈余缴税。但我们不同于营利性的企业,如果让我们缴税也应该对我们负一定责任,不能说我们有盈余的时候让我们缴税,我们亏损的时候就不管我们了,让我们倒闭,这不合适。

  记者:连国家公立博物馆运营都那么不容易,观复博物馆作为一家私立博物馆,是如何经营并且还能有盈余的呢?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现在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门票收入,每张门票50元。我考察全世界博物馆门票的收费标准大致和当地电影院票价差不多。我们国家的公立博物馆现在免费,但我觉得博物馆免费不如景点免费,因为博物馆不是庙会,不是以参观人数多少来作为成功标准的。我们把观复博物馆的门票设计成了6个样子,参观者可以自愿选择任意一种。大家都把门票作为纪念品保存,在我们的垃圾箱里看不到丢弃的门票。另外有人六种门票的样子都喜欢,我们还特意设计了一种将6张门票印在一起的“大门票”,需要再加十元钱,结果都卖光了。虽然我们博物馆每个人的参观成本差不多是150元,我们每人只收费50元,但我依然认为每个买票参观的人都是我们的赞助人。第二部分收入,是我们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鉴定、讲解、场地租用、商品等多种多样的服务内容。第三部分收入来自我们的品牌输出,把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财富。我们博物馆有自己的博物馆商店,设计一些和馆藏艺术品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卖得很好。在后海也开了一家观复博物馆商店,专门卖我们设计生产的商品。另外观复博物馆现在还有杭州馆、厦门馆、哈尔滨馆,另外还有几家也在洽谈。我们不仅输出品牌,还输出管理和服务,如果可以的话,我们还可以替国家管理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不靠政府拨款而有盈余的博物馆,我们有这个信心和能力。希望未来观复博物馆可以仅依靠输出品牌这部分的收入就能维持生存和基本运营,门票和服务的收入用来更好地提高博物馆各方面的素质。比如每天在博物馆里插上鲜花,水池里养着鱼,洗手间有热水洗手,这些都需要钱来支持。

  捐给基金会国外早有先例

  记者:听说观复博物馆是全年不休的?

  马未都:我们的博物馆和其他的博物馆不一样,除了每年的大年三十至新年初三这四天,全年都开放不休息。因为我自己在国外有特别痛苦的经验,就是大老远跑去参观博物馆,结果正赶上它关门休息。所以我就决定观复博物馆不能让大老远前来参观的人失望,每天都不休息。像去年国庆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大家都觉得十一当天应该没人来了,但我还是坚持不闭馆。结果那天还真来了二十多个人,幸好我们没休息,没有让人家白跑。其实从成本上讲,闭馆更省钱,但我们考虑的不是这个。现在每天都不断有观众来观复博物馆,最多的时候达到几百人。

  记者:您对未来的观复博物馆新馆有什么设想呢?

  马未都:以后我们要建新的观复博物馆,会有非常好的设计,满足观众的乐趣。现在观复博物馆五千平方米,以后至少应该达到两万到三万平方米;公共交通要非常便捷,要具备高品质的展览,现在有很多展品还没展出来;还要有充足的休息空间,让每个参观者都非常愉快,比如有些人会参观一整天,要有餐饮和休息的区域,最低标准要有免费的饮用水,我甚至还希望馆内有专门揉脚的地方。新馆必须给我足够的空间,我要把博物馆变成文化景观。比如有个文化庭院,给每个为博物馆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建真人大小的铜像,姿势自选,这样可以让人看到自己身后的荣誉。

  记者:您有那么多的想法,为什么还想要把观复博物馆捐出呢?

  马未都:我个人非常希望我退休了以后,在不通知博物馆的情况下,自己买票进来参观,发现一切都比我想象得好,那真是我的福气了!如果我一走博物馆就趴下了,那等于我没把这件事做好。所以我希望能够把博物馆交给社会管理,使其社会化,成为社会公共财富。我不希望我晚年还背负着巨额的包袱,我希望自己晚年能活得清静点,不想还为钱操心,钱够花就成。退下来以后,我很希望能腾出时间再多写些书。

  记者:为什么没选择把观复博物馆捐给国家呢?

  马未都:我更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能够保持它和公立博物馆有不同的民办性、私立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捐给国家是万不得已的最后一步。最好能由基金会进行管理,如果我们国家有非常好的基金会,我也可以直接捐给这个基金会。但目前我们国家的基金会都是救助性的,这还是慈善的初级阶段。很多人对慈善的认识都是救助性的,是你高我低的。应该还有一些公益性的基金会,是不居高临下的,甚至仰视的。我非常希望中国能有强有力的公益基金,哪怕是私人性的基金会。国外有很多都是捐赠给私人基金会的,比如巴菲特就把自己的财产捐给了比尔·盖茨基金会。

  记者:现在你们的基金会情况怎么样了?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基金会已经注册下来一年了,也募集到了一些资金,对这些钱我是非常谨慎的,因为这些钱不是我的,我不能让其有任何风险。整个基金会进入正常化的运营模式,还需要一定时间,也依赖整个国家、社会对文化的需求。

  记者:您对现在整个社会的“收藏热”怎么看?

  马未都:在股市不稳、房地产投资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艺术品投资成为一个投资的增长点。我不认为这和大家的文化热情有关,只不过是投资的转向,这不是收藏,而是投资。但中国的国力和这样的高价位消费艺术品是不相符的。像不久之前刚刚拍出的全世界最贵的器物,5.5个亿的乾隆粉彩镂空开光青花鱼纹套瓶,价格距离全世界最贵的收藏品拍出的一亿美元,不过只有一步之遥。我1987年在琉璃厂商店里买的明码标价四百元的碗,这两年卖到40多万,增长了一千多倍。但艺术品和房子不一样,房子是硬性需求,而艺术品不是。有句话说:当你有了钱,艺术品是最后请进家的;当你没钱了,艺术品是第一个请出家的。我认为在不会很远的将来,艺术品投资市场将会直线跳水。所以我不鼓励人随便投资艺术品,我更强调人素质的提高,文化消费观的成熟。我特别想搞个系列讲座,好好讲讲中国人的审美,现在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不美。

  本报记者 王润

  马未都简介

  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城,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马未都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十余年里他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并结集出版。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

  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家》、《文物报》上发表,并参与编写《中国鼻烟壶珍赏》。马未都的另一部专著《中国古代门窗》,于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

  2008年,根据马未都《百家讲坛》节目内容出版了图书《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陶瓷篇》(上)、《陶瓷篇》(下)、《玉器篇》、《杂项篇》共五册。

  观复博物馆的建立是马未都多年的心愿。1997年1月18日,马未都创立了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2004年博物馆扩建后,占地8亩,位于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