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文化新闻

李之仪与苏轼之交:朝夕唱酬 批讼理案

2010年12月15日 18:38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李之仪画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本报记者 卞文超 本报通讯员 任连炬 张金英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首极富民歌神韵的《卜算子·相思》流传数百年,脍炙人口,但问及作者姓名,多数人却说不出来。在滨州市无棣县信阳乡,有一个村庄名为李通判村。“ 李通判”即指这首《卜算子·相思》的作者李之仪。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他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官至原州(今属甘肃)通判。据考证,无棣县是李之仪祖籍所在地,村庄以“李通判”命名,正是为了纪念这位诗、词、文俱佳的文士。李之仪一生官职并不显赫,但他与苏轼的文缘友情却流传至今。

  苏门弟子 莫逆于心

  李之仪(1048年-1127年)出生于无棣李氏名门望族。22岁的李之仪进士及第,初任职四明、万全县令等。他才华横溢,琴棋书画皆其所能。《四库全书》称李之仪的文章“神锋俊逸,往往具有苏轼之体”。他的诗词文章写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苏轼的熏陶、指点;他仕途多舛,也与苏轼有很大关系。

  苏轼对李之仪的影响极为深刻。《姑溪居士全集》中收录与苏轼有关的作品四十余首;《苏轼文集》和《苏轼诗集》中收录与李之仪有关的作品二十余首,特别是在遇赦北归的一年时间内,苏轼给李之仪的信笺就达七封。由此可见,二人的情谊非同一般。

  苏轼比李之仪年长,李之仪视苏轼如兄若师。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出职杭州、密州、徐州,再贬黄州,颠沛流离十余年。对苏轼流放外地,李之仪甚为不平,他积极联系一些旧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动,以图苏轼早返京师。他把自己的思念、想法书函一札,远投黄州。

  苏轼接阅后,心情十分激动,旋即复《答李端叔书》,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已厌倦官场游戏,淡泊利禄声名,与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乐趣。此间,还有苏轼《与李公择书》、《次韵答李端叔》等,坎坷的仕途加深了两位文人之间的友谊。

  同朝为臣 惺惺相惜

  元丰八年(公元 1087年),神宗崩,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听政。苏轼被召入京,授职中书舍人、翰林院知制诰,又授监管学士院考试、进士贡举之职。“苏门”再度兴盛。此时,在枢密院任编修的李之仪亦成为苏门常客。

  苏轼称赞李之仪的文章“入刀笔三昧”。他将李之仪的诗与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相提并论,并希望以后能够把自己的诗与李之仪的诗编在一起,可谓文人雅士,惺惺相惜。

  这段时间,苏轼与李之仪两人同朝为臣,一为中书省(西省)中书舍人,一为枢密院编修,闲暇时常常凑在一起,切磋词句,谈古论今,雅集于西园。接下来的几年,是苏、李结识以来交往最密、情谊趋笃很值得回味的美好时光。对李之仪的文采、品行,苏轼给予很高评价。《苏轼诗集》中有《次韵答李端叔》诗:“若人如马亦如班,笑履壶头出玉关。己入西羌度沙碛,又向东海看涛山。识君小异千人里,慰我长思十载间。西省邻居时邂逅,相逢有味是偷闲。”

  苏轼在诗中回忆起二人初识的情景:尽管当时人众繁乱,但李之仪的不凡气度,却如秀木于林,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多年来常常魂牵梦绕,难以释怀。

  朝夕唱酬 批讼理案

  因朝中政权更迭,苏轼一直处于被贬和大赦的动乱当中。李之仪长期陪伴在苏轼的左右,吟诗作词,交流文字。元祐 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支持旧党的高太后薨,哲宗亲政,旧党皆被贬谪。苏轼无奈出守定州。他奏请以李之仪为签判,一同赴任。

  苏、李在定州仅仅半年,但也是二人最为留恋的时光。在任期间,李之仪不仅在文章造句上收益多多,也从苏轼身上学到了许多为官为人之道。定州军政制度涣散,纪律松弛,卫卒懒惰骄横,酗酒赌博成风,还有军吏贪污、私售仓廪存粮。以往的太守竟不敢问讯、查办。苏轼在李之仪的协助下,申饬法度,明令规制,并把几个恶性昭彰、民愤极大的官吏发配到远方艰苦的地方服役;命令军士修缮营房,整治军纪,严禁饮赌,军中衣食渐趋丰足;又领兵演练,学习兵法布阵。时日不长,定州军政焕然一新,民众赞誉之声不绝于耳。苏轼不为荣辱得失左右,于荆棘坎坷中乐观向上,更兼关心民瘼,体恤兵士,清廉勤政,为官为人,堪称典范。

  这一切,对李之仪的影响非同一般。二位相互倾慕者“朝夕唱酬,批讼理案,宾主甚欢”。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