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中,地处泰山脚下、汶河之滨的山东省宁阳县东疏镇大伯集村,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子。但谁能知道,因了与开国大将粟裕的缘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却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这是个只有千把人的村子,解放战争时期人口更少,却是周围十几个村庄的中心,自明清时期就形成了一个小型集市。村子北距济南100公里,南距曲阜25公里,正处于两地的中间地带,在鲁中南多山地区是少有的平原村落。村子东头有一处看似很平常的院落,这就是当年的攻济打援指挥部旧址。
粟裕三次上书改变战略部署
1947年底,党中央作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部署,并为此精心筹划。当时中央军委决定,不要后方实施战略跃进,在中原地区打中小规模战役,并电令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率三个纵队于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进。粟裕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更有利于迅速改变中原战局,进一步发展战略进攻。为此他连续三次把他的意见上报,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1948年5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当面听取了粟裕的汇报,采纳了他的建议,迅即调整了战略部署。豫东战役胜利结束后,我军已牢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想打哪儿、怎么打,已完全由我军决定。1948年8月,华野主力各纵队胜利会师鲁中南、鲁西南地区,攻取济南、彻底消灭山东境内国民党军的条件已经成熟。
8月20日,华野前委在曲阜孟村召开有纵队以上领导参加的作战会议,决定集中主力组成攻城、打援两个兵团,由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统一指挥。攻城兵团以6个半纵队,配属特种兵纵队大部,附地方武装共14万人组成(占总兵力的44%),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打援兵团以8个半纵队,配属特种兵纵队一部,附地方武装共18万人组成(占总兵力的56%),由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孟村会议结束后,粟裕于8月21日带野司指挥机关进驻大伯集崔家大院,设立了攻济打援指挥部。崔家大院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建筑风格为六进六出,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占地4公顷。粟裕之所以将“攻济打援”指挥部设在大伯集,最根本的原因是大伯集村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从这儿向北可以指挥攻打济南,向南可以指挥打击和阻止增援的敌军,不失为承前启后的战略要地。
村子里一下子来了那么多兵,还有人们从没见过的一辆辆吉普车,引得大人小孩围着看新鲜。乡亲们送米送面,支援亲人。有几天遇到下雨,部队没法做饭,大伙就将门板、木床送来当柴烧。粟裕和几位首长白天在村里办公,夜晚分散到周围的村子住宿,不了解实情的人还纷纷传言是陈毅在这里指挥的战斗。地方政府从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的角度考虑,曾将集市迁到了外地。敌侦察机虽曾多次飞临村子上空,企图寻找我指挥部予以破坏,但他们完全没想到指挥部会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所以到济南战役结束也没找到。
坐镇小村有力策应济南战役
在打援、阻援方面,粟裕和华野领导在分析了具体情况后,决定以第四、第八纵队及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第三旅组成阻援集团,在金乡、成武、巨野、嘉祥地区,构筑若干道防御阵地,坚决阻击可能由商丘、砀山地区北援之敌;以鲁中南纵队4个团及第七纵队一部于官桥至滕县之间地区,构筑防御工事,节节阻击可能由徐州北援之敌。以第一、第六、第七纵队主力,苏北兵团第二、第十二纵队及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配属特种炮兵第二、第三团两个连,组成打援集团,分别集结于济宁、兖州和滕县以东地区,待机歼灭沿津浦铁路北援之敌。9月9日至13日,华野攻城西集团和东集团,分别由济宁、汶上及泰安、莱芜等地区向济南隐蔽开进,16日午夜,攻城部队全线展开攻击,敌军各线吃紧,王耀武连连告急。蒋介石于17日下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第二兵团经鲁西南北援,第七、第十三兵团由新安镇及固镇地区迅速向徐州集结,准备沿津浦铁路向北行钳形攻击。当日,粟裕在大伯集获得情报后,即令攻城集团继续猛攻,令打援、阻援兵团迅速进入阵地,做好歼灭援敌的准备。19日晚,吴化文率部起义,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王耀武便将主力全部撤入城内。国民党军南线的3个兵团,在蒋介石的督令下,分别向商丘、徐州集中。
20日,中央军委指示华野:王耀武部可能突围,应从各方面部署,勿使漏网,打援兵团应立即部署,歼灭北援之敌。粟裕随即令攻城集团迅速向商埠及城垣攻击,并部署兵力防其突围;同时,详细研究了徐州国民党军北援情况,进一步修订了作战方案,以便随时准备迎歼援敌,令各地方武装及民兵控制要道,加强警戒,防敌突逃。
战役期间,粟裕坐镇大伯集,命令中原野战军严密监视中原战场之国民党军,有力地策应了华野攻济作战。9月24日,济南被攻克。济南城内巷战尚在激烈进行的时候,粟裕的脑海里已有了要在江北打一场大战役的构想,于是这天早晨7时,粟裕在大伯集指挥部毅然展开纸笔,写下了“……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的加急电报,交给他的秘书鞠开于上午7时发给毛主席,这是最初的一个“小淮海”作战计划。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淮海战役可于十月十日左右开始行动……”
老秘书故地重游失声痛哭
2006年9月28日,粟裕的秘书鞠开以84岁的高龄前来大伯集村故地重游,见到了保存完好的粟裕坐过的那把木椅。他手抚木椅,止不住失声痛哭,哽噎着回忆起与粟裕在这里战斗过的往事。他说:“首长当年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办公的。毛主席当时想让他率军渡江,他考虑到过江后群众基础不牢,粮食供应怎么办?伤员怎么办?认为条件尚不成熟,应在江北打一个大的战役,待将国民党的有生力量消灭后,再渡江环境更好一些。我那时候才20多岁,首长每天都起草好几份电报,我再拿到作战科去发,指挥着攻城、打援两个兵团作战。首长经常盯着墙上的地图,一看就老半天,很多作战方案就是在看地图的时候想出来的。”
今天,在东疏镇大伯集村已经建起了一座“攻济打援”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即率军南下,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崔家大院,本是个不大的地方,一代名将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战役,筹划了举世罕见的淮海战役,不能不令人佩服。2008年7月13日,中央电视台《决战淮海》摄制组专程前来,在大伯集村拍摄了专题。在将军多年的军事生涯中,这里只不过是他短暂停留的一个小小驿站,却书写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光辉篇章。将军身经百战,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作为他经典指挥艺术的完美体现将永铭史册。侯中兴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