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文化新闻

“卫星之父”孙家栋:不做雄鸡,想做只驴(图)

2010年12月17日 14:08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4年12月10日,孙家栋看望恩师钱学森。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题记

  孙家栋家中陈列柜最显眼处,摆着两尊卫星模型:东方红一号和嫦娥一号。中国航天史上有三座里程碑: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神舟载人、嫦娥探月。东方红一号和嫦娥一号代表其中的两座。它们的设计者就是孙家栋。

  经历中国航天器的从无到有,再到高端发展,如今81岁高龄的他依然坚守一线,担任探月工程高级技术顾问和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难怪有人说,他的传奇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航天史。

  还有人把“中国卫星之父”的美名送给他。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余颗卫星中,由他担任技术总设计、总负责的就有近40颗,其中包括很多个第一: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

  “哎呀!可别叫我‘卫星之父’!”孙家栋不喜欢这个“美名”,他一次次强调,航天是个系统工程,卫星是“大家一起造的”。

  所以,当今年年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决定把孙家栋的功绩、言行、品性作一次集中宣传,以此弘扬航天精神、垂范晚生后辈,孙家栋是推却的。今年1月11日,他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今年10月1日,他目送“嫦娥二号”点火升空。在这人生风光时刻,他总想躲着镜头。前些天,他实在躲不过了,我才作为“中央新闻单位孙家栋先进事迹采访团”的一员走近了他。

  他让爱人准备护腰、布鞋。他腰腿不灵,每次出差少不得它们。12月14日,他又要向西昌进发,迎来今年第15次发射。

  陈列柜上,除了他心爱的卫星模型,还有一件他“特别宝贝”的陶瓷工艺品,那是德国不来梅市长送他的小礼物:四只动物叠罗汉,最下面是驴,驴背上踩着狗,狗背上蹲着猫,猫背上站着一只昂首啼鸣的雄鸡。“我不做雄鸡,想做这只驴。”他摩挲着这件礼物,淡淡说道。

  他喜欢跋涉,喜欢耕耘,喜欢脚掌贴着地面的感觉。但即便他埋头不语,又有谁会忘记他艰难的跋涉和日复一日的耕耘呢?就像去年他80寿辰之际恩师钱学森发来的贺信:“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让我们记住他——用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荣誉记住他;用天空中一颗又一颗的卫星记住他;用一代又一代延承下来的航天精神记住他。

  就让这篇文章,也以同样的名义记住他。

  探索永无止境 日出东方

  在孙家栋参与缔造的中国航天史多个“第一”中,最叫他难忘的是哪个“第一”?

  “还是东方红一号。”孙家栋眯起小而下垂的眼,目光越过40年

  ——1967年,由钱学森点将,38岁的孙家栋受命领衔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央提出1970年实现卫星上天,时间已相当紧迫。

  先要选人。时值“文革”,派别林立。孙家栋抛开顾虑,一门心思从搞卫星的需要出发,选来不同派别的18名技术人员,启动卫星总体工作。这18人后来被誉为“航天十八勇士”,其中就包括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再要定方案。当时中科院已有一套相对复杂的设计方案,短期内很难完成。孙家栋对此方案大胆简化,提议分两步走: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解决有无问题,在此基础上再研制带有探测功能的应用卫星。他的设想立即得到广泛认同。简化后的方案通俗地概括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

  接下来要找人拍板。在“文革”特殊环境下,修改后的卫星研制方案居然找不到拍板的人。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刘华清后来回忆:“孙家栋找到我,他很直率,说‘你懂也得管,不懂也得管。你们定了,拍个板。我们就可以往前走。’”

  1970年4月24日,中国开启太空时代,苍穹中奏响的《东方红》宣告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九天揽月

  孙家栋办公室有个直径1.2米的月球仪,是根据我国探测到的月球全图制作的。他转起这个大家伙,美滋滋地说:“欧阳自远(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得意地告诉我,以前他参加国际学术会,用的是外国的月球数据,现在用的全是我们自己探测到的数据,更全,精度更高。他觉得特有底气!我就跟他开玩笑:‘我就是为你打工的嘛!’”

  这也不全是玩笑。在孙家栋看来,航天器能把触角伸到多远是个能力问题,最终目的是用探测成果造福人类,“能力”当然要为“目的”打工,“他”当然要为“科学”打工。

  在科学的召唤中,他应声而上。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总设计师。探月工程风险很大,有些人私底下劝孙家栋:“这岁数了,能推就推吧,万一‘晚节不保’……”孙家栋一点都不含糊:“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行内人把孙家栋称作“总总师”。探月工程包括火箭、卫星、探测、应用、发射靶场五大系统,每个系统都有技术总工,而他又是总工的总工,当然就是“总总师”了。他和他的团队确定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原则。2012年前后,我国计划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一辆“月球车”自动巡视勘测。2017年前后,“月球机器人”将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安全返回地球。

  当时,对使用长三甲还是推力更大的长三乙发射嫦娥一号,科技人员有不同看法。孙家栋边分析边和大家讨论:“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说技术最先进、功能最强就是最好,关键要看系统间的协调和匹配,总体最优才是最好。长三甲火箭被称为‘金牌火箭’,稳定性强、可靠性高,推力不是最大但够用,我们是第一次去月球,一定要将成熟技术和新技术交叉使用,最大限度保证工程目标的实现。”孙家栋最后拍板使用长三甲,大家心服口服。

  孙家栋把自己的工作比喻为“桌子和椅子的配合”:如果桌子太高椅子太矮,你可以把椅子升高,也可把桌子降低,就看哪个更方便。

  北斗引航

  导航,很多人并不陌生。美国有GPS,俄罗斯有格洛纳斯,欧盟正在搞“伽利略”,中国正在搞“北斗”……作为一种覆盖全球、只要有终端就可以免费接收的导航信号,为什么要各搞各的呢?

  “和平时期,我们当然可以用别人的。”孙家栋说,“可一旦出现不可控局势,别人的信号全部中断,难道让我们所有相关的军民设施全部失灵?必须未雨绸缪。”卫星导航系统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和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是最能发挥军民两用作用的航天系统。我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要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分三步走:第一步,2000年到2003年,将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送入太空,建起试验系统;第二步,2012年以前共发射12至15颗星,覆盖亚太地区;第三步,到2020年左右,共发射30余颗星,覆盖全球。至此,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担任第一步、第二步工程目标总设计师的孙家栋介绍,由于北斗系统具有导航和通信相结合的服务特色,既知道“我在哪”,又能知道“你在哪”,目前已逐步为国内用户认可。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孙家栋也有担忧:国家投入巨资,建起北斗卫星导航网络,输出了免费信号,而可望回收效益的终端接收设备市场却被国外抢占了。形象点说,也就是我们免费提供的网络和信号,却让别人赚走了大把大把的钱。“这个状况一定要想办法改变。”孙家栋透露,未来将在终端产品环节投入更多科研力量。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