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洋文“辱没”祖宗
——鸦片战争让中国海军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主持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主讲人:张帆(作家)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作家张帆先生。李默然主演的《甲午风云》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老电影,它艺术地再现了100多年前中日之间的那场甲午海战。我还很喜欢王心刚主演的一部老电影《海鹰》,后来慢慢了解到,中国一直没有大海军。近些年,中国海军有了长足的发展,回顾历史无疑是有益的。有请张帆演讲“百年中国海军”。
主讲人:大家好,我想今天之所以被邀请来,是因为我在不久之前出版了一部书,叫《中国海军三部曲》,分别讲了清末北洋海军、中华民国海军和新中国海军的历史。促使我写作这部书的真正动因,就是想尽自己的力量,运用“历史与文学的双重视野”,在历史的“常态”之下,展现一个真实的百年海军史。
我们说的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1840年,是道光二十年,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越过重洋来叩打天朝大门的时候,中国海军是什么样的?
清王朝建立后,这个马背上的政权在全国只设立了十个八旗水师营,人数不过万人而已。从清初到1840年,这个江海防军事力量的总框架一直都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装备也没有多大的更新。《清史稿》上说:外海战船是“仿民船改造,以利操防”。1732年(雍正十年)还规定,战船最长的30多米,宽不到7米,吨位大约250吨,风帆动力,每艘船上只能装备三五门威力小、射程近固定炮架的老式前膛装火炮。这大约就是中国100多年前,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海上军事力量和海防物质基础。
道光问:英女王有无婚配?
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写的《中国简史》上说:“由大小不同的一千艘船只组成的整个中国舰队,都抵御不了一艘(英国)战舰。”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取得巨大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其海军开始逐步从风帆动力向蒸汽动力过渡,舰船总数达到了540艘,巨型战舰长度达到了100多米,排水量超过千吨,可以装备近120门火炮(射程1万米)。
我有个体会:海军的发展是特别讲究“代际”的,中英海军不属一“代”,有深深的“代沟”。那么,面对不期而至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人的思想基础又是什么呢?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没来得及造就出林则徐、魏源的时候,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客观上的隔绝与疏离,和主观上的回避、封锁,造成了它面对15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逐步显露的全球化、国际化大趋势,全面的不适应。我们去读《清实录》,看看《宣宗实录》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已经打了两年了)的记载,那上面道光皇上就反复追问他的大臣:这个英吉利到底在哪个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陆路可通等等。我再举个例子,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在南京谈判。当时清政府派去一个学问很好、也很风雅能干的官员,叫耆英,当时他的官衔是“署杭州将军”。1842年,这个52岁的满族贵族和英国首席谈判代表璞鼎查在金陵谈判。谈判之余少不了宴请,席间,耆英突然提出要和璞鼎查作“投梅之戏”。
可能有的朋友以为这个投梅的“梅”,是“枚子”,“投枚”也是《礼记》上说的古代的“投壶之戏”。不是的,这里真的是往对方嘴里投掷蜜饯梅子,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风流游戏。
贵族们向祖宗牌位忏悔
我们知道,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对其商民来说,是要在中国谋求无限制的“自由贸易”国际市场;对其政府来说,是要进一步扩大殖民利益进而称霸世界。面对这个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个重大的历史拐点,中国的高级官员居然邀请对手“投梅”!我对这个出自《野史》的掌故开始时不太信,这太超出常理了。幸好我有机会接触过一些八旗旧家出身的人,一位很像《茶馆》中的洋派人物秦二爷的老人家亲口告诉我: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他说:当时,有的贵族子弟进同文馆学习,过春节回家祭祖时,家祭仪式中就专门为他们设立一项内容——面向祖宗牌位忏悔,忏悔自己不得已去学了洋文,辱没了祖宗。这其实非常奇怪,大家想想,当年强势的满洲八旗打进中原的时候,他们很乐意地就接受了汉语,那个时候他们没觉得“辱没祖宗”;可当他们面对西方列强转而成为弱势的时候,却觉得学学洋文就“辱没祖宗”了。这是典型的弱势文化的“自保心态”和“应激反应”。
鸦片战争使中国暴露在从未有过的危机面前,海防问题已尖锐而切实地摆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了,无法回避。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