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枚铜镜是怎样抢救出来的
“净月澄华——辽宁省博物馆藏历代铜镜展”正在省博物馆展出,这是辽博馆藏历代铜镜的首次公开展示。此次展出的230件作品是从近3000枚铜镜中精选出来的,跨度从春秋战国直至晚清,基本贯穿整个铜镜发展的历史。可是,人们却不知,此次展出的很多作品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铁岭熔炼厂“抢救”出来的。 12月20日,记者来到辽博,采访了该馆副馆长刘宁和历史部研究人员陶亮,他们向记者讲述这些铜镜被“抢救”背后故事的同时,还为观众梳理了古铜镜中蕴含的迷惑。
人类自从有了美的观念,对自身容貌举止就越发地重视。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铸鉴盛水,直至铜镜出现,之后在长达四千多年时间里,铜镜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直到清代,西方玻璃镜大量传入中国,铜镜的历史使命宣告完成。
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展览中最久远的是春秋时期的斜线三角纹镜,距今约2500年至2600年;最大的要数明代的五子登科大镜,直径39.5厘米、厚1.7厘米;最小的为东汉的永平元年四神镜,直径5.3厘米、厚0.55厘米、重80克。刘宁说,辽博收藏的这批传世古代铜镜,不仅具有时代的连续性,可谓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均有收藏,而且铜镜种类齐全。许多铜镜有明确的铭文、纪年或刻款,它不仅是断代的标准器,其内涵更具较高的研究价值。
抢救铜镜
在辽博的展厅里,记者看到了很多从铁岭熔炼厂“抢救”出来的铜镜,如唐代的“赏得秦王瑞兽镜”、唐代的“双凤纹方镜”、宋代的“仙人龟鹤镜”、元代的“八仙过海云纹镜”、辽代的“云龙纹镜”、金代的“许由巢父故事镜”、清代的“湖州薛晋侯造龙凤纹镜”等。谈到当年如何将这些宝贝“抢救”出来的,刘宁说,“文革”期间,全国各地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藏品等文物被分门别类送到制造厂作为生产原料,如古籍善本被送到造纸厂,称为“回魂纸”,而铜器则被送到熔炼厂,提炼纯铜。铁岭市有色金属熔炼厂是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大型金属熔炼厂之一,来自全国各地废旧物资回收部门的旧铜器、废铜料等就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这些物资当时都由省物资局统筹规划安排。
省博物馆接到省物资局通知后,派从事文物工作近20年的徐秉琨和有着多年青铜器修复经验的王存计前往熔炼厂进行文物的甄别和拣选,其间也有别的同志短期参与过此事。徐秉琨和王存计在熔炼厂一住就是半年多,凭着多年对文物的熟悉、了解和喜爱,他们精心拣选了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大批文物,总计几千件,其中铜镜就有近两千件,基本上都是唐以后镜,以刻款金镜居多。这些文物总共装了有50麻袋。当时对于拣选出来的文物由谁出资从熔炼厂接收迟迟没有着落,再加上1968年徐秉琨到干校劳动,拣选工作被迫中断。原先拣选的近50麻袋文物在熔炼厂库房又静静躺了好多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最终运回省博物馆。
省博物馆在接收这批文物后,马上进行登记造册,并于1973年、1976年、1985年和1995年组织专家四次对这批文物进行了断代和文物级别划分。 1973年和1976年属于入藏时的初步鉴定,而后两次则是馆内专家对于这批文物的复查与鉴定。 1995年的鉴定是根据当时国内对中国古代铜镜研究的结论和现状,对当时馆藏的铜镜做了全面的梳理,确定年代、精确文物名称,虽然未必每件文物的时代断定都能十分准确,但总体上符合当时大的历史时期的总体制器风格。本次铜镜展览的基础工作就是在那次鉴定中打下的。
铜镜中有辽宁地方特色
从此次展览看,古铜镜制作水平并不是越来越高。陶亮说,古铜镜发展经历了战国、汉代、唐代三个高峰期。战国时期,铜镜的纹饰由素面或几何纹样发展到饕餮纹、山字纹等多种式样。汉代是第二个高峰期,铜、锡比例的合理配置使汉镜亮白,而且汉代还制出了透光铜镜,成为铸镜工艺的又一里程碑。到了唐代,铜镜不仅突破了以圆为主的形式,还出现了菱花、葵花、方形,有异域人文色彩。但从宋代以后,铜镜制作开始走下坡路。
本次展出年代最久的斜线三角纹镜在丹东地区出土,直径10.6厘米,重230克。该镜纹饰风格与朝阳十二台营子出土的多钮镜相似,多钮的造型以及纹饰构成方式都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辽代铜镜、金代铜镜最能代表辽宁地域特色。辽镜继承了汉、唐遗风,又融宋镜于一体,雅致且不拘一格,如典型的龟背纹镜,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金镜以粗犷豪放著称,表现手法上也体现了本民族特点。金代的“双鱼镜”,由于采用浮雕的手法,内容上表现了女真人对渔猎习俗的执著。
此次展览,在给观众呈现一部铜镜发展简史的同时,也能透过铜镜纹饰来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些片段,并从中获得当时社会形态与民众思想观念。铜镜背面的图案有很多作用,铜镜的背面雕有纹饰,从几何纹饰到花鸟鱼虫,从神话传说到百姓生活,包罗万象。纹饰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比如宋代的铜镜,很多纹饰以蹴鞠为题材,这与当时社会流行趋势密不可分。纹饰有时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如本次展出的明代五子登科大镜,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能获取功名的祈望。那么,普通百姓能买得起铜镜吗?陶亮说,铜镜产生的早期,因为造价较高,只有皇宫贵族才可以使用,即使到了汉代,也只有上等阶层能用得起。普通百姓想拥有并不容易,人们通常用水盆来照脸。到了宋代,铜镜开始平民化,并常作为陪嫁品。
记者/杨 竞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