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文化新闻

王蒙:宝玉衔玉而生有三象征 黛玉是符号无产者

2010年12月27日 09:2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红楼梦》是中国人文领域一个永远的话题。”王蒙这样说。有人说他是作家中的红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红学家中的作家。虽然品读红楼多年,但他只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位《红楼梦》爱好者。昨天他来到首都图书馆做客“尚读”北京青年读书沙龙,携新作《王蒙的红楼梦》,向人们讲述了自己眼中的“石头记”。

  “庄子是反对死读书的。我看《庄子》之后得到一个启发:通过讲说红楼,让我们从脚印上来找曹雪芹的脚丫子,摸摸脚的温度、形状、美恶,通过这脚,谈谈活生生的生活。《红楼梦》之所以说好看,就是因为它写了很多生活,很多好人、坏人、美女们的生活。”王蒙在77岁时推出了新书《王蒙的红楼梦》,他说,贾雨村在智通寺看见的那幅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当时就判断说,写这幅联的人在人生中翻过几个跟头。“我自己又何尝没翻过跟头呢?祸福通蹇、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束手无策……我都经历过,所以我特别愿意对《红楼梦》分析再分析,讨论再讨论,于是有了点儿自己的体会。说白了,我爱分析事儿。”

  贾宝玉嘴里的玉

  众人皆知贾宝玉是衔玉而生,这个细节在上个世纪遭到了文化名人胡适之的质疑,他在给别人的信里说:“曹雪芹没受过高等教育。”对此王蒙调侃说:胡适之学问很高,但艺术细胞够呛——因为贾宝玉衔玉而生,这明显不是写实的细节。

  以王蒙的总结,这玉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是贾宝玉前生的象征。当年女娲补天炼了三万多块石头,仅仅多余出这一块。所以说,这是一块“余石”、无用之石、淘汰之石,也就是不被社会所需要的石头。“现在我们往往认为贾宝玉是反封建的象征,他拒绝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却很少注意到他悲哀的前生和来历;第二,这块玉是优越性的象征,这位是衔玉而生的公子,多么高贵,已不必多解释;第三,这块玉也是他与林黛玉不对称爱情的象征。“宝玉第一次见到林妹妹,就问‘妹妹有玉没有?’这个细节曾困惑了我很多年。”王蒙说,现在想来,薛宝钗有金锁,史湘云还有个麒麟呢,可林黛玉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隔膜,古人认为一个象征或者一个征兆,比一切逻辑都重要。”玉这个符号带来宿命的性质,比人生的逻辑还残酷无情。王蒙将林黛玉称作“符号无产者”,所以她没完没了地纠结于此,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王蒙说,80年代版电视剧《红楼梦》取景一块黄山石为那块“余石”,自己某次游历黄山时猛然看到此石,不由得想起宝玉、黛玉、宝钗和整个贾氏家庭,“当时很冲动,就想迎风洒泪,感慨万千啊!”

  秦可卿托梦之谜

  另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是,为什么曹雪芹选中秦可卿来托梦讲述盛衰盈亏?王蒙认为,这应该从秦可卿是什么样的人去分析。“她很漂亮,很会做人。贾府上下所有人都很喜欢她,以至于她生病时贾母都亲自去看她——老祖母去看望重孙儿媳,这在封建社会里是极少见的。”但与此同时,她又有乱伦之举: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正是让秦可卿跟宝玉去“共领风月之事”,而作者也曾暗示,秦可卿与公公贾珍有染,所以,她是美丽、聪明、情欲的象征。而偏偏在《红楼梦》里,男人都是只会吃喝嫖赌的一群废物,整个家庭却是几个年轻女孩打理起来的,所以曹雪芹选择了秦可卿在将死之际,飘魂到王熙凤的梦中,给她讲述了一番月盈则亏、水满必溢的道理,让王熙凤为这个大家族留好了后路。

  《红楼梦》就是浓缩的人生,它把人生里面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盛衰兴亡、爱爱愁愁都非常浓烈地表现出来。王蒙认为,跟别的书相比,《红楼梦》无所不包,政治变迁、谋略权力可以读《史记》、《春秋战国》、《三国演义》,可是那里属于人性方面的东西少一点儿;有的写爱情写得非常集中,比如《牡丹亭》、《西厢记》……但是,我们很难找到一本书像《红楼梦》这样的,它把爱情写得也那么细,一点儿小事、一点儿小的口角、一点儿小的误会写起来细得不得了,另外它又把兴亡盛衰,甚至暗喻朝代更替,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写出来。

  一生一定要说一次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千古奇书,从诞生之日就不断有人在谈论,一谈就是几百年。人们的热情始终不减,热衷于猜测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各种解不开的谜,却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结果。

  以77岁的年纪,王蒙推出了自己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王蒙的红楼梦》。他说,讲说和写作是两种体验、两种气场、两种心绪。讲说是要交流沟通、解释答疑的。对于讲说的要求应该是口语化、即兴化、现场化、透明化、生活化,是充满气息的话语,是活人与活人之间的对话,说的也都是活灵活现的事情。据了解,王蒙经常说着说着就到了兴头上,于是甩开讲稿即兴发挥起来,他说这叫聊起来了,砍(不仅只是侃)起来了,抡起来了。越发地尽兴起来。

  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和这位老人聊天,聊起红楼老人便两眼放光,说话间眉飞色舞,对于这位已经年近八十的老人来说,红楼是他最重要的最感兴趣的话题,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再讲红楼再谈红楼并非是赶时髦应景,而是将重点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情面文化上讲解,融入了一个老人一生的体验和情感,也是他几十年研究红楼的精华所在。王蒙认为,自己研究几十年红楼最重要全力地通俗化、口语化、生活化、真切化,要与群众交流,要还原这部巨著的活力,要让它生动起来。唯有这样才能被百姓接受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再好的东西研究得再透彻,不能传承是非常可惜的。因此王蒙认为自己上了年龄更深刻的理解《红楼梦》不是高居庙堂的“红学”,不是高高在上仰视膜拜的神,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世界,是活人、好人和坏人,是所有的人都能体悟的人生。他这一生一定要异常动情地说这一次《红楼梦》,用尽毕生的感悟和磨炼去解读一次红楼,这次说红楼就是在说中国,就是在说他自己,也是在说酸甜苦辣。然而王蒙又说一部《红楼梦》,活了77年用心动情讲一回却并不足以说清,可是再活77年也未必说得清说得全呀。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尚读”现场问答

  读者:我认为贾宝玉是神仙补天之时所抛弃的石头,它无才补天,但到了人间却显得异常高贵,因为天和人之间有距离。

  王蒙:你说的是一方面。曹雪芹想告诉我们的是,贾宝玉的前世是石头,他确实降临在一个显赫的家庭,在大观园中又享尽万千宠爱,但他本人的人生,是颓废、悲观、绝望的,这跟他的前世有关系。所以要展现他的人生是大悲哀、大不公。

  读者:您能用一句话概括,为什么还要说红楼?

  王蒙:我们可以从红楼里,看历史,看文化,看爱情,看管理、政治,这部书几乎无所不包,所以我希望人们能长久地读下去。

  作者简介:

  王蒙,著名作家,曾任国家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4岁入党,19岁发表处女作《青春万岁》,至今一再再版,经久耐读。

  22岁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因该书被错划为右派。

  1963年至1979年,赴新疆生活。1983年任《人民文学》主编。

  其著《活动变人形》、《青狐》、《我的人生哲学》、《老子的帮助》等深受好评,长销不衰。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