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歌德情迷中国皮影戏 赞元曲动人

2010年12月31日 14: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常胜利

  18世纪,洛可可浪漫主义风潮席卷整个欧洲,人们追求纤巧秀丽的风格和豪华的装饰。法国凡尔赛宫中,摆满了中国的漆器和瓷器,在白底上描绘花鸟、人物的瓷瓶最受欢迎;中国丝绸成为市场上畅销的纺织品,还出现了法国人仿造的以龙为图案的丝织面料;中国式庭院出现在达官显贵的花园里,奥地利的皇室还仿效中国皇帝,乘坐黄色的华美大轿;而雕刻精细、玲珑剔透、富于浪漫色彩的中国皮影戏也在欧洲风行一时。

  中国皮影戏早年经由德国传入法国。1767年后,称为影戏,最初仅在沙龙中表演,但不久就成为通俗的娱乐。18世纪德国的天才诗人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对中国皮影戏在欧洲的流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歌德于1749年出生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曾任帝国的皇家顾问,家境丰裕。法兰克福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人口稠密、商业繁荣。歌德4岁时,祖母就在圣诞节的前夜演皮影戏给他们娱乐。“她提起皮子做的影戏人子上场后,变幻成了一出一出的悲剧,引起我们幼稚的创想,尤其是我对此项戏剧的观感,一生受用无穷尽。之后,这位慈爱的祖母,把影戏人子给我们自己演。我们倚仗自己的聪明,给这些死人物添上各种的生气……”(《歌德自传》)

  歌德成年后,对中国的小说、戏剧、诗歌都做过深入的研究,他曾读过一部中国传奇《好逑转》(法译本为《两姐妹》),在书上做了很多评语,并想据此故事写部长诗。他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他曾在读过英译本元曲《老生儿》后,给朋友写信说:“这里描写了一位没有后代,不久就要死去的老人的情感,非常深刻动人。”歌德还把一部中国诗集译成德文出版,名为《百美新咏》。他在该书前言中说:“这些诗使我们相信,虽然在这一奇怪特别的国家有种种的限制,但一般人仍然在不断地生活、爱恋、吟咏。”这些研究增进了歌德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他对中国皮影戏更加热爱。1774年,歌德在德国的一次展览会上,把中国影戏介绍给观众。为发扬这一艺术,又于1781年8月28日他生日这天,用中国影戏演出《米纳娃的生平》,并在同年11月24日演出《米达斯的判断》。当时,歌德在魏玛公国任顾问官,又是蜚声文坛的一代巨匠,他如此热情地推崇中国皮影戏,无疑推动了中国皮影在欧洲的流传。在德国,很多专家、学者在歌德的影响下,热衷于研究中国皮影戏,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德国学者格汝柏从1901年起着手翻译中国皮影戏剧本,艰苦工作8年,没有译完便于1908年去世了。他的学生克锐布士同劳斐尔一起,又用了7年时间,终于在1915年完成老师遗愿,译完了这批中国皮影剧本,并由皇家科学研究会出版。这些剧本多达68册,内容十分丰富。劳斐尔在序言中说:“这儿,(中华)民族用他自己的语言,亲自对我们讲话,把他们的感情思想,质直无饰的表达出来。”1933年,克尔大学教授燕生,还把中国影戏《盘丝洞》译成德文出版。

  继歌德之后,德国不断有人演出中国皮影戏。1932年,德国克尔文学研究院演出两部中国皮影戏,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另有一位马克思·比尔曼博士,组织了一个“三梅花”皮影戏班。他们使用的舞台是从北京“三合盛”影戏班买去的,丝绸帘幕上绣着中国古钱图案,两侧还有“三梅花影戏”几个字。他们用中国四川影人演出《白蛇转》等中国剧目,在欧洲的很多城市巡回表演,受到人们的欢迎。比尔曼博士故去后,他那位做医生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多次到中国向中国皮影艺人取经学艺,使“三梅花”影戏班越办越好。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