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底的一天,登过百家讲坛讲述幸福的著名作家毕淑敏,应邀来广州给新生代的产业工人作一场心理讲座。第二天,她专门抽出时间,就她的新书《海洋天堂》接受记者的采访。
“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毕淑敏说。
2008年,毕淑敏与儿子一道,自费40余万元,从日本搭乘邮轮,完成从海路环游地球一周的旅行。毕淑敏说,这趟旅行,花去她毕生一大半的积蓄。但是,她觉得值。
三个多月的行程,期间,还经历了一次汶川大地震后,毕淑敏受全船旅客的委托,临时下船把募集到的10多万元善款送到北京的插曲。因此,这本书,可以看作游记。如玛雅文明如何消失,金字塔的世界之迹与西藏冈齐波仁峰的神秘关系,西方殖民者竟利用天花征服广袤的南美大地等。但是,因为它的作者是毕淑敏———当代最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小说作家,所以,它又不尽是游记,而是糅合了大量心理学知识的心灵之作。毕淑敏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在书中穿插了不少对各种心灵问题的剖析和解答———自信、自卑、快乐、焦虑、悲伤、希望、恐惧等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层的东西,思考与探索和谐平衡的心灵艺术。
《海洋天堂》全书题材独特,知识丰富,精致的文字加上个人在旅途孤独中对人生命运的深入思考,作家深入自身思想深处,还尽可能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万事万物。“海中央”、“倒时差”、“明信片的轮回”、“告别啊告别”等一批优秀篇章,都真实地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想法,写得可圈可点。
●访谈:我其实一直都是在原地的
南方日报:从作家到心理医生,您觉得哪种职业对人类心灵的关怀来得更直接?
毕淑敏:有很多人觉得我原来当医生,然后做作家,然后又去学心理学,然后又当心理医生,然后掉过头来又写作,突然改天又去环球旅行,然后返回来又去讲百家讲坛。然后有个报纸就说毕淑敏经常“华丽”地转身。
我觉得其实我也并不“华丽”,转身嘛,老转来转去的岂不是都要晕了,而且我其实一直都是在原地的。我觉得我是那种对人特别有兴趣的人,因为我觉得人其实是挺复杂的,而且挺多面性的,是没办法用好啊坏啊这种种简单的方法去概括。那我去研究这个规则,然后去探讨人生,也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比如当生理的医生,那我就会明白你生理的结构。当作家,我觉得其实文学就是人学,因为主要是描写人嘛。而心理学真的是以研究人的思维和行为的科学,能够让我对人、对自己都有更多的了解。
南方日报:您近几年的作品,都是在谈幸福。您觉得幸福是什么?
毕淑敏:我在不丹的时候看到过他们对于人们幸福感的测试卷,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两道题。第一题是“你知道你曾祖父母的名字吗?知道请写出”。
回国后,我问了很多人,但我们基本上能说到祖父母就不错了,曾祖父母绝大多数人是知道的。而另一道题则是问到了“你知道你家周围的那些植物的名称吗?知道它是几月开花,何时落叶吗?”这些问题都很具体。也许我们会说,这些东西和幸福又有什么关系呢?但不丹的人会告诉你,一个人尊重自己的祖先,尊重自己的民族,是要有表现的,一个人能够知道自己周围花草树木的名字,这也是一种幸福。
南方日报:您之前一直是医生,也写了很多作品,现在倾向于做心理医学方面的,而这些作品更多的是从一个医生的角度出发,有没有打算以一个小说家或者内行人的身份,就中国医疗制度问题或者医患问题等进行创作?
毕淑敏:我呢,是有一个想法,就会不断地存储。等到哪天觉得存储够了,就会写,现在是继续充实的过程,我的准备还没完成。
有时候一个作品的储备需要很长的时间,我觉得到了那个时候,觉得是可以做了那就会去做。而且我想可能会超越职业的身份,并不会再以医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因为我特别想表达的是,人的生命是多么的宝贵,人与人生命是平等的,而且对于生命我们应该是一种彻底的尊严、彻底的尊重,而不因为地位、金钱等外在的因素影响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看法。
南方日报:您会以什么形式来写呢?小说还是纪实?
毕淑敏:我估计我写小说的概率比较大,长篇小说。
南方日报记者陈小庚实习生陈秋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