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确定 现存《十三经注疏》中《尚书》系伪本
中新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 马海燕)《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首批研究成果5日发布。相关研究证明现存《十三经注疏》中《尚书》系伪本,为纷扰多年的《尚书》真伪之争提供了有力佐证。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流散境外的战国竹简约2500枚,其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在已出土的先秦竹简中大多前所未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本次面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刊印有竹简正反面原色、原尺寸的照片以及放大2倍的文字照片,以及释文、注释和文字编等。
全书共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等九篇文献,前八篇都属于《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传说孔子选编的《尚书》有百篇之多,但经秦代焚书,大多失传。汉初济南伏生只传28篇,称《今文尚书》。汉景帝末曲阜孔壁发现《古文尚书》,比伏生所传多了16篇,后又佚失。清华简是自汉末以来首次发现类似《尚书》的典籍。
现存《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里有据说是出自孔壁的《古文尚书》,经过宋代以来许多学者研究,认定是后人伪本,但仍有争议。清华简中真古文《尚书》的出现,有助于解决这方面的纠纷。把清华简《尹诰》与传世的《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相比较,可以判断后者系后人伪作。这对于中国学术史的研究影响深远。
此外, 清华简中最长的《楚居》简长度将近半米,记述楚人的居处迁徙,可以证明《史记•楚世家》所记大部分正确无误,但也有多处不合,为楚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及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大量线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表示,此次收入的九篇竹简,都是以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字书写,其中《金縢》、《皇门》、《祭公》等有传世本可相对照,对于推进楚文字研究亦有很大便利。(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