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研究称现存《十三经注疏》中《尚书》系伪本

2011年01月05日 17: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确定 现存《十三经注疏》中《尚书》系伪本

  中新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 马海燕)《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首批研究成果5日发布。相关研究证明现存《十三经注疏》中《尚书》系伪本,为纷扰多年的《尚书》真伪之争提供了有力佐证。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流散境外的战国竹简约2500枚,其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在已出土的先秦竹简中大多前所未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本次面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刊印有竹简正反面原色、原尺寸的照片以及放大2倍的文字照片,以及释文、注释和文字编等。

  全书共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等九篇文献,前八篇都属于《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传说孔子选编的《尚书》有百篇之多,但经秦代焚书,大多失传。汉初济南伏生只传28篇,称《今文尚书》。汉景帝末曲阜孔壁发现《古文尚书》,比伏生所传多了16篇,后又佚失。清华简是自汉末以来首次发现类似《尚书》的典籍。

  现存《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里有据说是出自孔壁的《古文尚书》,经过宋代以来许多学者研究,认定是后人伪本,但仍有争议。清华简中真古文《尚书》的出现,有助于解决这方面的纠纷。把清华简《尹诰》与传世的《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相比较,可以判断后者系后人伪作。这对于中国学术史的研究影响深远。

  此外, 清华简中最长的《楚居》简长度将近半米,记述楚人的居处迁徙,可以证明《史记•楚世家》所记大部分正确无误,但也有多处不合,为楚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及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大量线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表示,此次收入的九篇竹简,都是以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字书写,其中《金縢》、《皇门》、《祭公》等有传世本可相对照,对于推进楚文字研究亦有很大便利。(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