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
欧阳宁秀
大卫·芬奇无疑是杰出的导演,不仅因为其标志性的快速剪辑、倒叙插叙、模糊变焦等花哨手法的炉火纯青,更由于他总是剑走偏锋,擅长用黑色题材和离奇的故事来渗透自己逻辑缜密的思维。从《七宗罪》的黑暗压抑,到《搏击俱乐部》的疯癫变态,再到《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异想天开,都让观众在经历一段扭曲之后又无不拍案叫绝。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异类怪才,却偏偏在2010年岁末推出了《社交网络》这样的“主流作品”,其口碑之好堪称罕见。笔者不禁诧异:这个年届半百的老顽童,能在如此新潮的网络故事中玩出什么独特花样?
《社交网络》根据本·麦兹里奇的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编,讲述了全球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中文译名“脸谱”)的创建人马克·扎克博格和埃德华多·萨瓦林的发家史。影片的整体布景没有大学校园里应有的青春活力,而是用古典暗色调渲染出略显病态的氛围:一边是甩头晃脑、轻飘身姿的俱乐部男女,肆无忌惮地宣泄着压抑的欲望;另一边则是目不转睛、猛击键盘的计算机“宅男”,跳动的手指间流淌着目空一切的野心。而一位叫马克的计算机天才始终作为旁观者冷眼以对,并用自己的网络为看似毫不相干的两者搭上了桥梁——“脸谱”网站应运而生。
在哈佛的名声、开放的校园等等客观条件下,“脸谱”的风靡一时理所当然,随后扩张全美、风投资助、成立企业,直到以指数增长的速度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前后不过两年的时间。但事实是否真的证明了,像马克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天才,创造如此不可思议的奇迹易如反掌?显然不是。至少在大卫·芬奇看来,一个能颠覆时代的人物往往连颠覆自己的勇气也没有。
室友的忠言逆耳,赛艇兄弟的傲慢怒气,前女友的嗤之以鼻,合伙同僚的花天酒地……这一切都出乎意料地成为了马克的困惑。曾经同甘共苦的一群伙伴瞬间成为了自己的敌人,自己的伟大发明有了几百万人关注着,然而身边却连一个能在困难时伸出援手的朋友也没有。面对这一切变化,马克依旧选择了克制与冷静。深邃的眼窝似乎漠视所有身外之物,孰不知这只是无用的逃避而已。
马克的野心,也许不仅仅是他创立“脸谱”网站的初衷那样“对欲望的渴求”,而是想真正成为整个世界的主宰者。他想通过社交网络建立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却悲剧地发现自己连哈佛的校规都掌控不了;他想运用网络把虚拟照进现实,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都无法处置;他想用数字技术逻辑化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却不幸被他人当做互相玩弄的工具。很遗憾,现实并非逻辑算法、代码指令所决定的,而流逝的时间更是没法通过按一个“刷新”键来补回。
即使马克可以用网络为全世界的人们构造新的交流渠道,他还是不得不被现实牵着鼻子走,因为他明白,自己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网络的伪善中。他也曾尝试走出网络的虚幻,却发现现实的残酷远非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能够随意唬弄。充满智慧的马克也许有料到自己因为“脸谱”网站而成为与之毫不相干的人们的头号公敌,但他绝对没有思考过自己该怎么妥善处理这些困难,因为他远远低估了这个地球上所谓“天才”的数量和质量,捧他场的都是一帮愈演愈烈的虚拟达人,当发现自己深陷迷网中时,又有谁会好心警诫一句“你被耍了”?于是乎,当他面对真实的人们时,私利与私欲彻底掩盖了心中的那份真情,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意料之外的人际关系以及它们所带来的麻烦。野心勃勃的马克不得不承认是自己对现实、对内心的刻意回避,间接造成了社交网络的爆棚发展和自己人际网络的瞬间消失。他深谙网络“爆炸式”的传播力量,却在利用它发家的同时为自己的惧世与厌世找到了看似完美无缺、实则子虚乌有的逃逸借口。
影片结局的台词也充分表明了大卫·芬奇对马克这个IT天才的态度,“不是混蛋,胜似混蛋”。社交网络的横空出世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它终究带有网络的虚拟特性,不过一个“空中楼阁”而已。网络信息永远不可能完全替代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
我们处在一个网络“天才”泛滥的时代。很大程度上,我们对现实的不满与郁闷,都在网络虚拟的完美中得到发泄与满足。但是这些终究都是浮云,真挚才是最为实在也最为永恒的自我认知。审问自己的内心,你真的感到充实与快乐吗?抑或只是一个闷骚在心、连一句愤怒也喊不出来的傀儡“路人甲”?
大卫·芬奇之所以留下了这样的新潮之作,决不仅为了一个小金人的奖赏,而是希望得到对于现代信息社会的深入思考。他没有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是潇洒地抛给了我们自己去领悟罢了。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