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真化石变成假展品
□林明杰
假化石充斥国内95%以上的博物馆。这是《人民日报》昨天报道所引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李淳的观点。
“假”在我们这里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有人制假贩假。但是,李淳所说的“假”,是由于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缺乏“科学知识”而导致的“假”。
李淳看过国内很多博物馆中展示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他的估计是,“至少80%经过了不同程度的人为改变和拼凑。”同时,估计95%以上的博物馆,都收有这种“过分雕刻以及人工拼凑的‘假’化石”。“包括某些国家级的地质博物馆里,有个别展品也有拼凑成分。”
博物馆业内人士或许会觉得李淳有点危言耸听,这怎么能算是假呢?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有错吗?
传统文人士大夫“玩”收藏的潇洒劲,在文博界遗风犹存。民国时期,沪上某大画家、大收藏家,为了凑齐四幅一整套清初“四王”山水画,不惜将大小不一的四张画进行裁剪、拼接、添笔,不漏痕迹,还成为藏界美谈。
对于残缺的文物究竟是应该修复得“几可乱真”呢,还是应该使修复部分可以明显辨识?至今还在争论。这确实是个值得商讨的课题。
作为一个现代理念的博物馆,它除了收藏、陈列之外,还应是一个科研机构;除了观赏性、艺术性之外,还离不开科学的严谨性。说通俗点,就是实事求是。
博物馆里的藏品是古代的,博物馆的学术理念却不能跟不上现代科学的脚步。李淳这个“外行”,发现了一个博物馆专业人士长期视若无睹的问题。当然,他的观点也是一家之言,可以商榷和争论。但这场科学家和博物馆的“碰撞”,如果能推动我们博物馆业的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是博物馆硬件的现代化),那将是幸事。浙江自然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的合作,引出这个有益的话题,堪称我国博物馆业的进步。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