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济南2月15日电 (孔凡元)曾风靡海内外的“非遗”曲艺剧种“五音戏”目前面临失传危机,山东省政协委员、第24届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吕凤琴15日在此间指出,艺术发展的大环境、行业人才严重流失、保护措施的落后和资金的缺乏是“五音戏”衰落的根源。
吕凤琴女士是在当日山东省“两会”上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作出如上表示的。
吕凤琴介绍说,作为山东淄博特有的地方戏,五音戏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它是由山东秧歌、花鼓戏发展而成,最早每班只有5位演员,故被称为“五音戏”。与中国其他小剧种一样,五音戏的人才流失严重,无专职的舞美、编剧、导演和作曲人员。有大型演出活动时,她所在的五音戏剧院70多人的演职人员还不够用,得花钱从别的戏剧院去“借调”,而“借调”又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再者,五音戏剧种的传承需要言传身教,培养一个接班人需20年时间。这就使得五音戏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危机。
“我每年要坚持在春节期间,农民不忙了,我们就文化下乡,一个春节期间演近100场,为什么?就是演给农民看。在都市,就针对年轻人、学生演出,和市井接轨,和现在的社会发展接轨,让观众听到的是一种既有音乐形象、语言形象,又符合其审美观点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在都市。”吕凤琴告诉记者。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认为,政府应尽快建立科学有效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五音戏这一类“非遗”代表作采取命名、奖励、资助等方式,鼓励代表性传承人或团体进行传承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使之后继有人。
吕凤琴建议,五音戏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关注度和投入,制定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政策;利用节庆繁荣活跃民间传统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培训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对五音戏的利用,从民俗表演到旅游开发,全方位地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要走出国门,多参加海内外的一些剧目展演,来提升五音戏在中外听众的地位。
参与互动(0) | 【编辑:齐彬】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