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数字出版深探:iPad能否拯救纸媒

2011年02月22日 17:5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登录:打开崭新世界

  “iPad是一种信息的延伸,是一种新传播技术,它拓展了传播的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教授给iPad很高的评价,并且对纸媒登陆iPad这样的合作方式比较看好。

  《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曹轲认为,iPad等平板电脑的技术改进,肯定会让传统的、专业的媒体多一个发布的平台和展示的空间,延伸到一些原来没法关注到的读者群,或者让一些用户可以第一时间看到相关的内容。《扬子晚报》视觉部主任刘翔认为,读者这个概念已经不能局限于纸媒,手机读者、网络读者等都是一个读者群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与iPad的合作是维护和拓展自己的新媒体读者群。

  《新京报》传媒公司副总裁柯斌认为,iPad的阅读体验比较好,可以播放多媒体,可以多点触屏,还可以模拟纸媒翻阅的感觉,可以放大、缩小,可以提供纸媒所不能提供的更深层次的服务。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应用这种工具是一种丰富和发展。

  《中国国家地理》登陆iPad是以旅行版电子杂志《行天下》而出场的。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首席执行官兼总编辑才华烨认为,iPad属于高端产品,《中国国家地理》从自身的定位来说是属于一个高端的期刊,读者也具有高学历、高收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读者群的定位也比较高端,和苹果用户的定位非常吻合。因此,《行天下》没有纸质版,它是为了新媒体这个平台而独家原创的,适应个人电脑、手机及iPad的阅读习惯。才华烨说,当读者群能比较精准地定位后,就给广告商带来便利,方便广告商更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而iPad的全彩触摸屏被认为非常适合全屏广告的展现,为广告商吸引用户眼球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传统媒体的两大赢利支柱——付费阅读和广告,在iPad上似乎都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

  合作:存在不少问题

  虽然现在很多纸媒纷纷和iPad进行合作,但是这个合作却潜伏着很多问题。

  搬运工似的iPad版不被接受

  网民Tim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虽然中国最能赚钱的和最有影响力的报纸都登陆iPad了,可遗憾的是这些报纸最终都没能在我的iPad上停留太长时间。《广州日报》最惨,下载仅用了不到5分钟就又将其卸载了。除《南方周末》iPad版有几分模样外,《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等只能算是一个iPad版的浏览器,内容不完整,不如直接访问它们的网站。”

  “一夜间所有纸媒都视iPad为救世主。但iPad也改变不了它们灭亡的命运。它们转向iPad的时候,还是秉持着精英或编辑的内容路线,自上而下传播,订阅广告商业模式,孤岛的使用体验,话语权的把控,原封不动老一套拷贝。iPad的误导让他们不思改变,丢失变革机会。”创新工场创始合伙人汪华在他的微博上如是说。

  《新闻晚报》副总编辑韩自立认为,和iPad合作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有没有把结合点看透。在内容的互动、赢利模式、打造结合点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摸索。 刘翔表示,目前与iPad合作的纸媒很多,几乎每个月都有上线,但是能够稳居下载排名前列的总是那么几家,这些纸媒又往往拥有自身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值得担忧的是,一些媒体只是做“搬运工”,仓促上线后简单地把内容搬到iPad上,再频繁地发布修订版让读者更新,很少去考虑iPad的媒体特点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做好iPad新闻要考虑很多因素:内容分类、检索查找、图文比例、阅读习惯、服务器和网络等。举一个例子,国内用户很少能拥有免费的高速网络,那么流量较大的视频和图片新闻就不能太多,读者面对10秒、最多20秒的屏幕等待中会最终选择关闭和“转台”,如何权衡好看和好用,理想和实现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iPad需要适应网状传播

  目前,观察周围的年轻读者,在使用iPad的时候也不看报纸或者杂志,而是在看互联网信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也提到很多iPad上的内容就是纸媒的PDF版(可移植文档格式),网络的可互动、可链接、可搜索的功能在PDF版上无法实现,所以这也是他本人不怎么用iPad阅读的原因。PDF版本的纸媒推上去之后,仍然是一种单向传播,这样的方式只能是一种补充,而不会成为一个绝对替代性的方式。iPad目前还是一个纸媒的转化,现在新媒体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点对点,有网状传播,所以它可以聚集、互动、链接。如果iPad要成为主流性的传输,它一定要适应这样的网状传播。

  前景:拯救的结论过于武断

  未来的纸媒会怎样?既说得清,也说不清。刘翔认为,最时髦的词就叫多媒体融合。iPad这样的手持终端首先一定是未来的主流之一,过去无数媒体人关于“电纸报”的猜想有了现实版;其次iPad一定会更加完美,无论是软件和硬件都会有比iPad更完美的产品出现。

  iPad将会改变报纸信息采集方式

  解放日报社社长尹明华认为,iPad的势头之所以迅猛,就在于它采取了先捆绑销售再分类收费这样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技术手段的发展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新媒体的发展浪潮能带给纸媒很多启示,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需要加快转型。尹鸿认为,终端发生改变之后就不能称之为报纸了,它可以叫做手机报、iPad报,但它实际上已经不是报纸了。它可能会改变报纸原来的信息采集方式和输送方式,报社以后可能会变成多媒介的内容供应商。

  纸媒还有5年~10年时间

  尹韵公认为中国的纸媒估计还有5年~10年的发展空间,这种发展空间来自于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而中国这种国情跟外国是不一样的。第一,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还不高,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只有50%,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基本上是80%~90%。这种城镇化对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中国的城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距离,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第二,报业发展空间还取决于受教育程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受教育人口确实有了很大的上升,但是目前普及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受高等教育人口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所以中国的报业发展还有空间。

  网络时代的一个介质新变化

  觉得iPad不会带来本质变化,现在都是一种尝试,持这样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韩自力认为iPad的冲击不会比网络更大,它只是在网络时代的一个介质的新变化。从纸媒到电台、电视、网络,这些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媒体的大格局,对纸媒都存在冲击,但是到目前为止纸媒还没有被冲垮,纸媒还是有其自身的生命力。韩自力说,只要人们还在动态当中,他就离不开报纸。等到以后做任何事情都用电脑、都依赖电脑指挥后,这样的生活状态可能就不需要报纸了。不过,估计这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提供内容才最重要

  对于媒体来讲,是内容为王,不管是什么样的载体,能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才华烨很自信地说:“为什么现在所有的文化品牌都愿意和我们合作,因为我们有独一无二的内容,有在网络上搜索不到的内容,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价值,这个或许也是媒体生存的一个价值。”

  网民张小洋在微博里说:“纸媒选择iPad或者未来更有竞争力的终端都没有错,重要的是如何在选择的过程中既不失去自我,又能够顺应数字化潮流超越自我真正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作者:袁舒婕 赵新乐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