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广州南华西深巷发现辛亥革命同盟会遗迹(组图)(2)

2011年02月23日 09:3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专家声音

  杨宏烈(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南华西是广州旧城最后一瞥

  南华西大部分建筑都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但它们是广州近代最早形成的城市街区,至今保留着许多清末民初有钱人修的大屋,它们建筑风格尤为独特,中西结合。因此,文物界曾有一种说法是,广州西关有西关大屋,南华西有“南华大屋”。

  我认为“南华大屋”有三种特色:第一,许多民宅保留了西关大屋的建筑特色,如今在广州西关很难再见到完整的西关大屋,但南华西还有所保留。第二,十三行行商遗留的旧宅,它们大多中西结合但各有特色,许多都已经是凤毛麟角的优秀历史建筑,比如伍家现存的小姐楼,设计上浓郁的中国特色,尤其值得保存和研究,但它们大多还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可能被拆除。第三是西洋别墅,非常漂亮,有特色,曾有广州的外滩之称,但已有许多已经被拆掉。

  应该说,南华西是保留老广州城韵味的最后一块地方,拆了就不复存在了,当务之急是必须申报为“历史街区”整体保护。

  汤国华(广州大学教授)

  南华西保护可借鉴香港做法

  南华西的保护,专家呼吁很多年,但事实是不断被城市改造蚕食。对于昔日十三行富商的这些旧宅,相关部门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旧宅虽然建筑风格独特,但产权大多私有,如果划归为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必定要投入很多钱给这些私宅,而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往往耗资巨大,被认为是一件麻烦事。

  我看过几个方案,比如建“海珠南广场”的改造方案,实质上就是主张把南华西全面拆除,而目前南华西正在遭遇改造施工。南华西的许多建筑属于有保护价值的民宅,并不一定都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它们无疑应该被列为历史街区。

  我认为,政府应借鉴香港经验保护这些民间产权的建筑。在香港,享有历史建筑产权的私人可以在建筑破损时向政府申请保护经费。而平时政府并不用投入太多钱管理运营。

  记者手记

  留住南华西留住民间广州史

  “不看南华西街,就等于没有来过广州。”这是浙江大学教授周复多考察南华西街后的一句话。广州民间文物保护人士刘伟伦经过一年多对南华西的调查记录,更发现了这里隐秘的历史建筑和一段段民间流传的口头史。

  置身南华西,踏着广州市内仅存的麻石路板,穿过一个个趟栊门,不经意间的一处民宅,都能瞥见精美的岭南木雕、灰塑。再加上一段段传奇的奋斗或革命故事,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南华西,俨然是一座关于清末民初建筑和历史的富矿。然而就在这里不远处,一些旧街正被圈起,遭遇改造。

  这些藏匿着精美雕花、讲究玻璃屏风的历史建筑,并非政客或大文豪故居,究竟有没有资格被保存?刘伟伦说,它们大多已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因为它们,许多慕名而来“扫街”的网友们,总能在现场找到一种情感上的归宿。这些网友不分年龄大小,大多生于广州长于广州,自发用周末时间来探访和记录这里的旧宅旧事。

  现代人渴望碰触真正的历史,但这往往很难复现于单个古建筑中,历史街区残存着现代人追寻自身城市历史的旧梦。对于广州这座几千年商业文明发达的城市,留存在南华西的十三行行商的私宅和一栋栋岭南风格的民宅,未尝不保留着广州城最有特色的文化基因——— 老广们追求世俗生活的精致享受,也渴望超越平凡的生活。

  今天,得益于刘伟伦们的努力,这些业已衰败的豪宅或民居透露出一段段关于富商白手起家、参与革命的故事,它们大多以民间的方式流传下来,是广州城市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笔。如果拆掉南华西,就等于拆掉这些记忆,拆掉一段段民间广州史。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李 培

  实习生 周晓婷

  图片:通讯员 刘伟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